正文

“种豆得瓜”的名门联姻 (1)

刘邦的天下谋略 作者:东雄


一个人的一生,婚姻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婚姻不仅关系到一对男女的前途,还关系到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命运。

在封建社会,婚姻可以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来谋求两家同富贵、共繁荣。稍稍有头有脸的人家,都讲究“门当户对”,把婚姻作为一种扩大势力的手段。生活在等级社会里,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刘邦,对于这样的手段当然也心中有数,他时刻都在寻找一个机会。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刘邦的家乡被纳入秦的版图,这时的刘邦已是23岁的青年了。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刘邦进入壮年阶段后,因萧何的推荐,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亭长一职位卑职微,但能跻身上一层社会,对刘邦来说,也算是出人头地了。此时的刘邦自然是春风得意,再加上人到壮年,各方面都趋于成熟。

刘邦长得仪表堂堂,高鼻梁,漂亮额头,另加美丽的胡须,倒也显得气宇轩昂。

刘邦在泗水亭长的位置上干了一段时间,由于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加之个人独有的魅力,身份、地位、名望都提高了不少。但对刘邦身份、地位、名望最具有提升效果的,却是他的婚姻。

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这对于早婚盛行的封建社会来说,当然是颇为罕见了。在距今2000多年的当时,一般人结婚都比较早,像刘邦这样的年龄还没有结婚的,除自身条件特别差找不着老婆外,几乎没有。

刘邦相貌出众,出身又不是太差,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也许是因择偶条件太高而一直没有意中人,也可能是刘邦自认为自己应该先干一番大事业,再考虑婚姻的事。“大丈夫何患无妻!”也许刘邦对这句话是相当熟悉的。

在距离刘邦家乡不远的单父,有一家姓吕的富裕世家。其家长名叫吕文,是一个年近五旬的富态老头,此人为人和蔼可亲,不倚仗自己的财势恃强凌弱,赢得了当地人们的尊敬。出于对他的尊敬,人们都把他称作吕公。

吕家雇佣有许多佃农和长工,是当地有名望的富贵之家。由于吕公财大气粗,虽然没有担任什么官职,在单父也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一方面他精通运筹和管理,使家财愈积愈丰;另一方面,他又广泛结交江湖豪侠之士,因而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他不是眼光短狭的守财奴,聚财散财,都自有一套原则。于是,吕公在家乡成了人们乐于称道的人物。

真是树大招风,吕公在单父被牵涉到了一件人命官司当中。虽然他在单父的口碑很好,却不免得罪一部分人。有人出于落井下石的险恶用心,在官府中极力诋毁吕公,企图把他置于死地。

吕公见形势对他很不利,只好迁到沛县来暂避。因为他和当时的沛县县令温雄素有交情,所以前来求助这位有权有势的老朋友。

由于吕公和沛县县令是故交,因而立刻成了贵宾,加上吕公知名度高、形象好,沛县中的大小官吏也都想乘机和他结交。

贵宾能够受欢迎,主人也有面子,所以县令特别帮吕公办了一场接风宴,让吕公和沛县父老及大小官吏有个见面的机会,想不到报名参加的人很多,宴席的座位不够,僧多粥少,这让县令头痛了一番,于是县令只好请一向能干又颇得地方敬重的萧何负责主持宴会。

萧何做事一向井然有序、有条不紊,接到这个任务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人参加造成拥挤,萧何把座位分成数等份,其中有接待比较重要人物的贵宾席,也有接待一般吏士的普通间,并宣布贺金千钱以上的为贵宾,可进入内厅直接会见吕公,其余的要在外厅及前庭等待吕公出来和大家打招呼。

刘邦自然不愿放弃这一结交权贵的良机,一向豪气惯了的他,更不愿意屈居人下,坐在外面的普通大厅里;但他又实在出不起这些钱,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他和县衙的那帮官吏已混得很熟,他想他们不会因自己交不起钱而将他拒之门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