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海的幻灯会(1)

飞翔吧,大清帝国 作者:武田雅哉


没有哈雷彗星的期间

一统中原的大清帝国皇帝顺治即位后的第二百三十七年夏天,东北的天空中出现了彗星。当时的报章杂志全部刊登了关于“什么是彗星”的文章,致力于科学的启蒙。时为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

启蒙家们逐一举出彗星的名字和它出现的年份,表明这些彗星是依循各自的周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们还不忘尽力作这样的声明:“若说彗星是战争、灾荒,以及政变的征兆,那是毫无根据的迷信。”

提到知名的彗星,举“哈雷彗星”名号的情况也不少。例如该年登在杂志《万国公报》1上的文章《彗星略论》中这样讲道:“如有一彗星名曰哈雷者,系天文士哈雷于公历一千三百七十八年查出也。此彗星每见一次相距七十六年,兹将年数开列于下,计一千三百七十八年一次……一千八百三十五年一次,曾经显见七次矣。下次一千九百一十年,此说凿凿可考。……(彗星)自为循环并无关于兵戈凶荒之兆也。”2

之后过了三十年(即1910年),人们等到了如期而至的哈雷彗星,同时也碰上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清朝的灭亡。启蒙家们曾是那样坚决地否定与彗星有关的迷信,但结果竟是如此。这不是讽刺,而是人类无力胜天的小小例证吧。

清末的中国人,如果要形容他们兴奋的感觉,似乎往往跟“吓了一跳”差不多。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外国的坚船利炮,固然是令他们“吓一跳”的因素之一,而更多的兴奋点还是来源于那些出没于城市和农村中的“妖怪”、被人们认真讨论的外星人、或是同进化论一起传进来的近代欧美“唯灵论(Spiritualism)”3。但这些神秘的、无法被科学解释的东西,在清末人眼中,并不只是一些“流行话题”而已,而是生生不息的真实实体。

我认为,清朝末年是人们的想象力向宇宙内外延伸扩展的时代。人们从科学书籍和报章杂志中获取了诸多的新观点和新视角,借由这样的观点和视角,在遇到以往没见过的事物时,他们或许就有能力习惯、亲近它们,享受新鲜感带来的惊奇和兴奋吧。

这本小书,借助想象力大为依赖的视觉图像,尝试接近清末人头脑中的世界。也可以说,这是为重现清末人的幻想而举办的一场“幻灯会”。我将会从19世纪的清朝“一个哈雷彗星年”——1835年到1910年的七十六个地球年——中挑出多张幻灯片,来展示他们的精神世界。

中国末代王朝的最后数十年,哈雷彗星还在遥远的彼方飞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