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在于,你是一个中国人。当你在黑暗的影院里看到自己的同胞被屠杀、被胁迫、被奸污、被打败,作为中国人的情感会令你愤怒、悲伤、憋屈和仇恨。如果联系一下《中国不高兴》这样的图书出版的背景,可以想象《南京!南京!》公映后将引起的热度(票房)、愤怒和不满。
热度,是因为这个敏感的主题触及了当下并不轻松的中日关系。而来自评论界的不错的口碑以及“不高兴”们的非议,都将吸引人们去电影院一看究竟。愤怒,是因为目前持续发展的中国一直在释放“示强”的冲动和践行“示强”的行动,《南京!南京!》却以近乎冷酷的具象来“示弱”,来展现我们72年前一段不堪的历史,这必定会让愤怒的热血冲上“不高兴”们的脑门。不满,是因为电影始终是站在冷静的立场上力图还原历史。在屠杀中国人之余,电影中的日本兵会唱起乡曲,互诉对家乡的思念。日本兵不再是只知杀人的恶魔或者机械愚蠢的小丑,这或许会让“不高兴”们质疑导演“还是中国人吗”。
总之,陆川不用指望大众的观影感受会接近他数年的理性思考,感觉愤怒、发现仇恨会是最直接的结果。但是一个好的开端是,人们终于可以睁大眼睛,通过电影这种大众艺术看到一段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都应该在擦拭眼泪的同时,擦拭或许蒙尘已久的心灵,思索问题的核心:我们为什么会被另一个民族攻陷了京都,并被耻辱地屠杀?
战争就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南京!南京!》的独到与杰出就在于它的文化视角。一个残酷的事实就在于,中国人输掉的不仅是一次战役,而且,在南京这座“生死之城”(《南京!南京!》的英文片名),两个民族的文化残酷地碰撞在一起——发现自身文化的羸弱是一种更深切的痛!
电影的点睛之笔是片尾日军庆典上的祭祀场面。摄魂的鼓声加上日本士兵陌生怪异的舞蹈,将电影的震撼力推到了极致。在陆川看来,“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
“我们必须把这段鼓和这段祭祀带到所有中国人面前。因为这种威胁,这种被征服的威胁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而且人家一直在那儿继承着呢。现在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陆川在访谈中透露了他的思考和结论:我们本质上是在文化的竞争上输给了日本。
日本由明治维新走向了强盛,而我们的戊戌变法却以失败告终,从那时起,中国文化的败落已经显现无遗。《南京!南京!》第一次直面这种文化对比下的羸弱,虽然陆川强调他看到了中国人的抗争,也描绘了屠杀者和被屠杀者的血肉形象,但真实的结果就摆在那里。在整部电影中,你随时能感受到日本人枪口的阴森和军刀上的寒气。
影片的结局据说有很多版本,最终的结局是角川在城外放走了两名中国人并开枪自杀,而逃生的男孩小豆子吹起蒲公英,灿烂地欢笑。电影没有止于阴暗和仇恨,完美地呈现了电影叙事的张力。
如果说《拉贝日记》是一段历史的再现,《南京!南京!》则更多是一种审视的思考。只有抛开受难情结的反复哭诉,一个民族才能获得深入和持续的思考力,并在文化上生发出超越的勇气和力量。
72年前,那些被俘的中国士兵是喊着口号被屠杀的。今天,我们不需要通过口号来表现勇猛和爱国——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