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战争之外,政局的动荡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与隔绝,也是造成人间苦难悲剧的重要元素,《马丘卡》《香料共和国》与《追风筝的人》就属于这一类型。智利电影《马丘卡》讲述的是在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的背景下,一个富裕家庭的孩子与一个贫穷家庭孩子的友谊故事。本来,在社会阶层界限分明的社会里,他们是没有任何机会相识并建立友谊,但因为执政的左翼政府推行平等教育,让所有穷孩子和富孩子在一个学校读书,使他们有机会相识,并相互进入对方的生活,发现在同一片蓝天之下,人和人之间的生活竟是那样不一样。而不一样的生活,使他们的思想和意识以及爱憎,都有着天壤之别。随后智利暴发的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动乱,其根源就在这些差异上。
与《马丘卡》相比,《香料共和国》则显得温和一些,它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伊斯坦布尔的希腊孩子,在土耳其当局要求他们在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居住权之间进行两难选择的政策背景下,离开自己生活多年的伊斯坦布尔,并对它满怀一世乡愁的故事。这部影评家称之为是《天使艾美丽》与《天堂电影院》混合的美轮美奂的电影,用香料与美食为线索,从胃进入灵魂的独特叙述方式,令人在美丽之中体会到无尽的乡愁。怀念的东西越美,怀念就更让人心痛。导演很好地拿捏住了这一原则。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阿富汗一个富裕家庭的少爷与其仆人的儿子的恩怨故事。阿富汗,这片被太多符号和标记蒙蔽的世界,并非只是本·拉登的兵库,也不像史泰龙电影里那样,时时充满血和子弹壳。这里的多数人,也是吃着五谷杂粮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这部电影及其同名畅销书在西方世界的风行,其中暗含的也是一种沟通的愿望。大家也许都在寻找影片主人公也在寻找的答案:一个富家的少爷与一个穷帮工的孩子,他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到达彼此的心灵沟通,并体会对方的苦难与快乐?这又好像是一个隐喻,完全可以拿来概括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在人间的苦难中,还有一个门类,是由贫穷造成的。这样的苦难,在欠发达国家的电影人手中比比皆是,包括中国导演陈凯歌曾经也有过尝试,他几年前拍过一部《和你在一起》,讲述的是一个生长于贫穷环境的音乐神童的故事,但不知是观众对音乐还是对他所叙述的“没有几万元钱学琴”的苦难不认同,反响平平。倒是伊朗电影《小鞋子》,以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围绕一双小鞋子发生的故事而震动人的心灵,这个因为丢失了妹妹唯一一双旧鞋而饱受磨难的贫穷小孩子,历经了种种啼笑皆非的苦难与麻烦,而在这些苦难与麻烦之中,我们看到了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亲情与爱,那些被贫穷折磨着的生命,因为爱而充满力量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