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2 成大事者不纠结:曾国藩(2)

罗辑思维:成大事者不纠结 作者:罗振宇


曾国藩复出后的困境

1853年3月,洪秀全打下南京之后,已经有实力北伐,往北一直打到了直隶,距离北京城其实已经不远了。太平军不仅北伐,还要西征,洪秀全派兵往长江上游打,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清王朝此时实在是应对乏术。

但是后来太平天国自乱阵脚,给了清王朝喘息的机会。这就是“天京事变”,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人发生内讧,打成了一团。清政府趁着这个机会,立即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

但让清政府万万没想到的是,太平天国后期涌现出来的将领,如李秀成、陈玉成、杨辅清、李世贤这些人更厉害,打运动战的时候,经常取得大捷,太平天国一点衰败的趋势都看不出来。当然,太平天国在战略上是有问题的,其中死守天京就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但是从战场上的趋势来看,太平天国一点都没怂。

当时的两江总督何桂清缩在常州一地,江南大营被击破后,马上一溜烟奔到上海,躲进租界。当时有些常州士绅抱着他的大腿不让他走,他还派卫队开枪打死了19个人。

清朝从建立起就有一个规矩,地方官守土有责,如果地方丢了,你还活着,那就是抄家灭门的罪。所以何桂清明知道自己走也是死,留也是死,他依然选择了走,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清廷的主流官员已经没有斗志了。

这大概是1860年前后的事情,曾国藩在这时第二次出山。此次出山,他重新调整了心态,心量变大了许多,待人接物也和善了很多。但问题是,光心量大有什么用?战场上都是一刀一枪的事情。

曾国藩复出之后,面临的处境十分艰难。一般来说,打仗至少需要三样东西,第一得有权,第二得有钱,第三得有人。这都是资源,是在战场上必须要用到的东西。

在权力这方面,曾国藩要来要去,终于要到了一个两江总督,就是去接替何桂清,但是他这个两江总督比较可怜。

历朝历代的中兴名臣往往都是被国家赋予了大权的,比如说郭子仪,他是唐代的中兴名臣,安史之乱就是他平定的。他的官当得有多大呢?司徒、尚书右仆射、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既是军队的最高总司令,又是宰相。

可是曾国藩呢?他表面上是一个两江总督,可以节制四个省的军事,实际上谁听他的呢?连他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不怎么听他的。比如说,他举荐左宗棠到浙江当巡抚,可是左宗棠去了浙江之后,立即翻脸不认人,要钱要饷,门儿都没有,我要一心搞我自己的那一套。

曾国藩还大力提携了一个叫沈葆桢的人,把他安排到江西巡抚的位置。在当时两江的辖区内,江苏和安徽基本上都是战区,所以这两地的税收是指望不上的。唯一能征税的就是江西。但沈葆桢到了江西之后,就翻脸不认曾国藩了,他不仅截留湘军的饷银,还总是跟皇上讲:“能不能不支持曾国藩?”

所以,当时曾国藩没有太大的权力。

曾国藩在钱的方面也是非常局促。通常的中兴名臣在钱上是不用太操心的,比如说南宋的岳飞,宋高宗当时就对其许下一条:甭管多难,就算皇帝勒紧裤腰带,也一定要保证岳飞的军饷。

但是,清朝的财富体制决定了曾国藩得不到这样的支持。清朝有一项规矩,叫“永不加赋”,所以国家的财政收入相对比较固定,每年就那么多。道光末年的时候,国库里面还有800万两,到了咸丰年间,只剩20万两。用20万两纹银维持这么大一个国家,已是不易,再给前线拨军饷几乎毫无可能。

那怎么办呢?只能允许捐官,也就是卖官鬻爵。可是天下的红顶子总是有限的,实在没办法,清朝就让各地开放厘金。厘金简单地说就是收商业税。商人送一担货要过某个关卡,对不起,抽1%的税。曾国藩后来就是靠收一点厘金来过日子,经常捉襟见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