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年抗战的第一枪,于何时何地打响?(2)

魂兮归来 作者:赵云峰 胡卓然


中国警察的英勇事迹,在当时的报道和书籍中有记载——例如9月28日《民国日报》报道,追记“九一八”之夜的情况时,曾专门介绍了中国警察的抗击日寇情况:

工业区公安六分局,于夜间日军进攻该局时,曾有激烈之对抗,局内警察仅三十余名,以与日军数百相敌抗,两方肉搏,几亘三小时,日军殊受巨创,死伤颇重。徒以军队势重,前仆后继,增加无穷,未至败退。然亦不敢积极压迫,只为四面包围之困门。所惜局内警兵,子弹告罄,外无应援,敌围数重,实力已绝,遂被日军攻入。然持械杀敌,无不以一当十,拼命抗拒半小时,卒以力竭,于是忠勇健儿数十人,同时被害矣。日人为泄愤计,将此数十人,悉皆碎首、折肋挖胸、洞腹,肝胃涂满地,心脏映天日,血渍殷红,润遍沙土。今尚暴露于署门内外,无人收拾。为我华人,增光不少,死有余荣。

《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也有类似的记载:

工业区之六分局,于夜间日军进攻该局时,该局警察仅三十余名,与日军死力抵抗,双方肉搏亘三小时之久,后因子弹告罄,外无应援,遂被日军攻入。于是此数十健儿,悉被日军杀害,碎足折肋,挖胸洞腹,肝脑涂地,尸体横陈于局门外者,多日无人掩埋,状极惨酷。

十四年抗战里最早殉国的这一批英雄警察们,被肢解了身躯,失掉了头颅。当笔者行文至此,把1931年9月18日深夜,这个“抗战第一夜”里的抵抗和牺牲事迹,拂掉历史的尘埃,重新展示出来时,随之又想起了郭汜和创作这本书的初衷——

从“九一八”之夜的此时开始,在东北黑土地上持续十四年的抵抗中,在与丧失了人道的日本侵略军的作战里,不计其数的殉国者也是被肢解了身躯,失掉了头颅。

东北十四年抗战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段殉国的英雄们抛却了头颅,以粉身碎骨为代价,换取这一片国土完整的历史。

重新还原这样的历史,是我们创作这本书的本意。我们努力用这样一本书发出呼唤:

从1931年得“九一八”之夜起,到1945年9月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时止,十四年来在东北抗战之中殉国的忠魂们——

魂兮归来!

《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是应聘于张学良成立的“外交委员会”的陈觉编辑的,张学良为此书题了书名。

其书带有半官方的视角,于是同样也为了不给日军口实,处处刻意回避“抵抗”二字。以上“工业区之六分局”的抗敌战斗,是《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关于“九一八”之夜的记叙里,唯一一处明确提到“抵抗”一词的记载。

这样的英雄壮举,让小心翼翼回避着“抵抗”说法的作者,也已不能不使用“抵抗”一词了!

《九一八后国难痛史资料》也同时记录,沈阳的警察们和军队一样,其实也曾接到了“不抵抗”的指示:

全省警务处十八日午后十时,日军发炮时,黄处长曾以长途电话报告北平之张副司令,请示办法。嗣接得命令后,即由省会公安局通知各机关警察,谓如日军进城后,日军索枪可无条件交予。

虽是也有“不抵抗”的指示,但是当日军肆无忌惮冲进沈阳城时,不仅仅是前文记载的工业区公安六分局的警察们奋不顾身和日军激战,另有多处的中国警察们还是坚决予以了抵抗,这与军队的普遍“不抵抗”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根据1931年9月20日中外记者团发布的关于“九?一八”事变之报告,警察抵抗的记载是这样的:

先是日军于巧日(指18日)夜十一时向北大营及兵工厂方面炮击…陆军亦同时进攻商埠地及城内。华军无抵抗,警署均被缴械捣毁,惟商埠一、二两分局警士略有抵抗,被日军击死各五六名,工业区六分局死十余名,皇姑屯地方公安局死十余名。其余尚难探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