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整理的情报库:
《复制贝多芬》(Copying Beethoven),或译为:欢乐颂/重现贝多芬。
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编剧:史蒂芬·里维尔(Stephen J. Rivele)/克里斯托弗·威尔金森(Christopher Wilkinson),主演:艾德·哈里斯(Ed Harris)/黛安·克鲁格(Diane Kruger)/马修·古迪(Matthew Goode),制片国家/地区:美国/德国/匈牙利。
剧情简介:1824年,维也纳。音乐大师贝多芬(艾德·哈里斯 饰)正在醉心于自己的“告别作”——《第九交响曲》。此时,年仅23岁的安娜·霍兹(戴安·克鲁格 饰)凭借自己对于音乐的出色领悟力成为了贝多芬的乐稿抄写员。
然而,本想借着为贝多芬工作的机会向其学习的安娜,很快就发现,贝多芬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家伙。他固执、粗鲁、一味沉浸在自我的世界……因为就在安娜拿出自己所写的曲子想让贝多芬给予评价时,却招来了他尖酸刻薄的嘲讽。安娜一气之下离开了贝多芬。
在贝多芬的请求下,安娜又重新回到了贝多芬身边,两人的关系逐渐好转。这时的安娜开始尝试接受他那些过激言语所传达的意见,她似乎渐渐理解了这位天才级的大师……
本片2007年在素有“西班牙奥斯卡”之称的哥雅奖(Goya Awards)上,获最佳欧洲电影提名。
第二节 《傀儡人生》 实验出多面向、多性格的自我可能
第一次看到电影《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非常惊喜,因为剧情十分有想象力,对我的启发到现在还在继续。
因为这部电影给了我许多很实用的灵感,包括:“以不同的灵魂、个性、心态,进入同一个身份、同一副身体里,会展现出不同版本的人生成果”,所以我在写《14堂人生创意课》时提到:每天晚上睡觉,就当自己已经死去,放掉所有的担忧与包袱,然后第二天全新地苏醒,仿佛是刚出生一样。当自己诞生出一个全新的灵魂,进入旧的身体、身份时,仍可以百分百决定我的所思所行,我的快乐,我的今天,与昨天无关。因为我只使用名字、身份一天,所以我不必再在乎外在的期许与压力,我今晚就会死去,所以我要好好把握今天的每一时刻。我没有明天,我不再恐惧未来,不再恐惧死亡,这就是我提到的“虚拟死亡、虚拟重生、虚拟附身”。
我常会想各种可能的自己、各种可能的未来,我的脑中不止有18套剧本。我去旅行,也是因为我想知道在威尼斯的我,与在北京的我有什么不同;在非洲的我,与在北极的我有什么不同……正因为我同时间繁衍各种不同版本的自己,所以我可以有各种风貌的灵魂,在一个身体里同时活着,我一次过很多版本的自己,有点复制突变的效果。因为我们不是演员,所以我是靠书本、电影、旅行、想象力与设身处地的同理心,用更多的面向,向世界伸出多条体验的触角,不受限地演化自己的灵魂物种,一个人绝对可以活出很多种精彩的风景,我很相信自己的演变力量。
这是一部绝对能启发你各种想象力的电影,每看一次,脑神经就发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