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第二天的会议开幕式上我才发现,原来这位教授的另一身份是欧洲国际法学会的主席,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这次会议。我还没来得及感慨她的平易近人,又听说我是这次年会上获邀发言的仅有的两名学生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术会议,而且还是如此盛大的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一会儿担心PPT做得不专业,一会儿担心演讲稿背得不熟练,一会儿担心着装不合时宜,生怕有什么思虑不周到之处,贻笑大方。
我所在的讨论组讨论的是关于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问题,而我的报告则是关于国际环境条约在中国国内法院的适用。主持人介绍讨论组时说我们这个讨论组是这次会议中最令人期待的一个,原因有二:其一,我们这个讨论组的题目关系到法律条文与法律实践的对比,是最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性的;其二,这个讨论组的成员构成很特别,3名发言人中有两名是学生,同时也是本次会议上仅有的两名学生。听完这番介绍以后我更加紧张,偏偏我又是第一个发言。缺乏经验的我有些怯场,原本倒背如流的演讲稿也忘记了大半,只能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开始念。念着念着发现语速太快,内容已经讲完了一半多,可时间才过了1/3,于是赶紧放慢语速。偶尔抬起头看一眼台下,似乎大家对我的报告并不大感兴趣,这样我的情绪受到了进一步的打击,终于在忐忑不安中完成了报告,正在心里想着,若是问答环节大家也仍然很不积极,那得是怎样尴尬和失败的情形,又要如何收场,突然从报告厅的后方传来掌声。大家(也包括我)循声望去,发现竟然是作为特邀嘉宾的那位德国教授,正站在报告厅的最后热烈地鼓掌。在短暂的诧异后大家才反应过来,纷纷开始鼓掌对我表示祝贺,更有不少人开始议论,为什么这位教授会过来听一个学生的报告。而在她的鼓励下,我在问答环节的表现也更加镇定和沉着。
在讨论结束后与她的交流中我才了解到,原来她在知道我的报告是在当天中午后,特意赶来为我捧场加油,因为来得晚已经没有座位,所以一直站着听完了报告。她说很高兴这次来到中国和认识了我,她也希望我能够将这份对国际法的学习热情坚持下去,并表示如果我将来考虑出国读书的话她会很乐意做我的推荐人。当一年多以后我决心出国留学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作为我的推荐人,并在推荐信中给出了让我预想不到的极高赞誉,称我为她近十年来遇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学生。
我对这一段经历的理解是,我只是比身边的同学们多了一些幸运而已,而幸运的开始则是我在大部分同学直接忽视那个会议征稿的信息时,选择了给自己留一份余地和多一份机会。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来总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也只有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方能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