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在哪里?(1)

给理想一点时间 作者:李志题


加藤嘉一

十月下旬的一天,我在东京与母亲一起逛街。走累了,想喝点东西,就看看周围有没有便利店,找到了7-11。店不大,只有一个年轻的女员工。看到我们走进来,她就开朗、温柔地用日文说:“您们好,欢迎光临。”母亲从冰柜里拿出一瓶红茶,我到收银台点一杯咖啡。女员工面带笑容,立刻转身用杀菌的洗手液洗手,然后把煮咖啡用的杯子递给我(便利店的煮咖啡往往是Self-Service)。女服务员的态度很和气,使母亲和我很开心。我偶然看到了她的名牌,写的是“李”,就问她(用日语):“李小姐是从中国哪里过来的,来日本留学吗?几年了?”李小姐用相当流利、标准的日文说:“您好,我是江苏人,在这里上大学,来日本已经有四年了。”我好奇地问:“来日之前学过日文吗?你说得非常好。”她说:“没有,从零开始的,刚开始学语言,然后上了大学。”

不该打扰她工作,母亲和我就告辞了。李小姐还是开朗、温柔地用日文跟我们说:“谢谢您们,下次光临。”

离开店后,我对母亲说:“妈,中国留学生就是那样努力的,大多数学生就是像当年我去中国留学时一样从零开始奋斗。他们语言良好,也尽量适应日本的风俗习惯,对日本社会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群体。我们应该更了解那些从异国他乡来的朋友们的真实状态和潜在价值。”母亲带着笑容回应说:“我很感动,那么小的女生在日本努力生活,李小姐的礼仪比日本同龄人彻底很多,能看出来每天向前看,积极地过日子,令人敬佩。”

在很大程度上,李小姐的故事改变了母亲对中国的印象。原来,母亲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与绝大多数日本国民没什么相差,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自己太不一样,不可思议,不知道在想什么,信息不透明,环境不卫生,百姓不文明,行为不规范,外交很强硬,经济很强大,军队很高压,政治很另类,市场受管制,言论不自由,食品不安全……

母亲这些对华的印象都是听说的,毕竟是通过媒体报道被塑造出来的中国观,其寿命不会很长,容易脆弱而坠落。我能感觉到,与李小姐接触以后,母亲原来不知不觉对中国抱有的不信任感大大缓和,一百八十度改变了基本印象。

百闻不如一见,是活生生的人物改变了她的印象。据我所知,母亲的情况绝不是个案。我周围众多日本朋友在都市生活,走到便利店、居酒屋、超市、加油站等地,随时都能碰到中国人,而且大部分是一边留学一边打工的年轻人。看到中国年轻人用日语,以日本人能够接受的风格与方式工作的场景,几乎所有日本人都会受感动,觉得“不容易,了不起”。

2011年11月15日,我应察哈尔学会(成立于2009年10月,是一家由民间资本成立的非官方、无党派的独立智库)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邀请,在广州出席“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主题是“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与我一起参加小组讨论的台北大学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郑又平先生说的一句话,让我产生共鸣:“只有感动人心,才能看懂世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