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爱与呵护,是当下中国家长们的主流。究其原因,其一是大多数家庭生育的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以稀为贵;而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爷辈和父辈都是经历了物质窘迫的贫穷时代,一切都欠缺的匮乏记忆,造就了大家的饥饿与亏欠的心理,当这种心理与宝贝独生子女扭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奇异的化学反应,并形成当下社会的种种奇观。
一些父母,从孕育孩子那天起,便开始了令人惊奇的盘算,这种盘算不仅止于排卵期之类,而是对环境、氛围、温度和心态,以及食谱,都做了精心考量。有些人,甚至对孕房的风水,都会请人用罗盘来勘测一番。怀上之后,各类名目繁复、收费奇高的检查应市场所需,纷纷出笼。各种与婴儿用品用具相关的东西,都以一种公主女儿不愁嫁的姿态,价格屡攀新高。并不是商人们眼光有多犀利,而确实是因为这个市场的需求太急迫,太跃跃欲试了。而之后的各种高喊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号的早教,幼儿英语、幼儿珠心算、幼儿商学,各种高档智能玩具和特殊食品,应孩子们父母殷切的愿望而出,并煽动着这种愿望之火越燃越猛,越燃越烈。如此形成一种威压的气氛,让那些不愿被牵着鼻子或没有能力跟着去消费的人备感压力,甚至产生“我不爱孩子?”之类的困惑。
这种极端物质化的“爱”,一直延续到孩子成长的各个环节中。各种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是为满足这种“爱”的极端化产品。这种人为加大不公平,集优势教育资源为少数人服务的教育宗旨,就是为了迎合一部分家长给孩子提供“更好”教育之需而建立的;而于校方,“更好”的标准,是花更多的钱修更好的房子引进极致的昂贵生活方式提供各种看似高级实际却不知所谓的“皇帝新衣”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极端功利与物质化的教育,客观上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割裂感与焦灼感,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和谐是无益的。它固化社会层级,恶化社会风气,使很多人变成“物质动物”,唯物质和金钱至上,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无论对社会氛围还是对个人的修为和性情,都有极其负面的影响。
我那位朋友大致是认同我这番道理的,但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大家都这样,你不这样,是要吃亏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人的真实心态,大家被裹挟着,形成一股洪流,一面发泄着不满,一面同流合污。
身处洪流中的我,时常对此发出一些无可奈何的感叹,并努力地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至少做到“独善其身”,为此,我从孩子很小时就坚持对她在人格品质上进行培养。我无须她成为一个考试能手,但我希望她成为一个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我无须她成为一个名牌鉴定专家,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从生活细微处品味出美好与幸福的人;我无须她成为一个精于财务算计和权谋规划的人,但希望她成为一个不为蝇头小利和利害得失而每天活在诚惶诚恐中的人;我不送她去名校受教育,但我会为她营造一个有情有义的家庭氛围,让她从中体会善意和美好;我不为她延请名师,但会身体力行地在她面前保持风度与气节,陪她玩,陪她去郊外观察,陪她写相同题目的作文;我不会送她超出我们购买能力的奢侈用品,但我会陪她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并从中体验到无与伦比的天伦之乐;我不会从她幼年时就开始勤挣苦攒学费送她去留学或为她置办令人瞠目的嫁妆,但我会陪她旅行,陪她成长,用心灵和文字,记下与她一起成长的点滴快乐与趣味……
用我那位朋友的标准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屌丝宣言”,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的心灵独白。但关于爱,关于女儿,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知道,要做到这些,并坚持到底,其实很难!
作者博客:http://blog.ifeng.com/1405302.html
(曾颖,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