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5

底线 作者:郑琳 杨亮庆


记者手记:松原潜伏记

人物:记者A:王俊秀《中国青年报记者》

记者B:张国《中国青年报记者》

记者C:王立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俊秀、张国

第一场

6月5日下午,记者A接到一份匿名举报信,举报松原高考会有舞弊,于是叫了B一起深入前线探察情况。

6月6日,二人到达目的地后兵分两路,一路进入市区,一路到了县里。不料,举报人突然失踪,电话停机,线索中断。按照举报信中提到的线索找到某宾馆,结果发现停业。

A只好通过某报记者联系到另一线人,与其在某地接头,了解大致情况并拿到相关证据材料。A在离考点较近的宾馆住下。饭后去各考点摸底,看到墙上贴着各种售卖作弊器材和答案的小广告,于是撕了两张。

B到了县里,扮成学生混进校园打听情况,收获重要情报:两名老师出售作弊器材被抓获,还打听到一个高考移民小某。这位女生看B英俊潇洒,举止不凡,与B相谈甚欢,对B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对B提出看其身份证的要求都满口答应。B于是详细掌握了这名女生的情况:她有两个身份证,半年前刚从某地到了扶余,她父帮她办了这里的户籍,但她连身份证上所写的地址在哪里都不知道。

B暗喜,为了潜伏任务,他只能辜负这名开朗女生的信任了。

第二场

6月7日一早,A按照小广告上的电话打过去,第一个呼叫转移,第二个打通了,但说不知道答案的事,打错了。正纳闷时,电话回过来了,问是不是想要答案,问A在哪里,A说在松原。7:45左右,A给他打过去,说刚才说话不方便。对方说松原买的挺多的。告诉A全套答案一万五,单科数学六千,保证单科130分以上,需要配合器材使用,问A有没有器材。A佯装给一个亲戚买,器材家属已经在联系购买了。他说让A上QQ,把账号告诉A,把钱打过去就给A答案。

此时距离考试只有一个小时了,要不要阻止?唯一的办法就是报案。如果以普通公民身份报案,很难引起重视,只能以记者身份,但这就意味着身份暴露,很难再进行暗访。

A随即跟编辑部上线汇报此事,上线认为应该报案。10点左右,上线亲自向省教育厅和招生办报了案。中午12点左右,A随民警到了松原市公安局宁江第一分局。

A给他们出示了举报人发给报社的传真,并介绍了卖答案的情况,提出希望公安配合将犯罪嫌疑人抓获。于是,A在公安局的电脑上打开QQ,和原来联系过的卖答案的人在QQ上交流,说打款的事,但他此时不再提此事,说弄错了。当着公安3位民警的面,A再次按照对方拨过来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再次说打款的事,没想到对方早有准备,跟A说:你叫A吧,是中国青年报的。你找我什么事?

A听得出来,他就是A早上联系的人,他怎么突然叫出了A的名字和单位?而且显得对一切了如指掌。那一刻,A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A当场向民警提出质疑,A在举报之前从未向任何人说起A的名字和单位。公安表示一定会认真调查此事,让A作了笔录。一位民警告诉A,这些人很有手段,也许他们购买了一套器材,可以监听到你的所有通话和短信内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