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医改报告6

底线 作者:郑琳 杨亮庆


“补患者”看似公平,但因为这种做法是公共资金跟着人头走,必然带来组织和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补医院”的缺点则是,容易形成医疗卫生资源垄断,导致医疗机构效率低下。

课题组认为,考虑到我国国情,应形成以“补医院“为主的混合体制。基本医疗保障所需的资金,应当通过政府财政预算方式来筹集。

在基本卫生医疗层面,主要采取“补医院”的方式,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提供基本免费的服务;而针对一些大病,则依托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延用“补患者”的方式。但具体政策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逐步引入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以更好地对服务提供方形成制约。

同时,在医院引入竞争性人事制度、强化绩效考评,强化政府和公众监督,以形成对医院的制约。

报销还是预付?

在医疗保险中,付费方式如何选择?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都是采取保险方式筹资,当参保人发生费用后,由承办机构按照规定比例予以报销,也就是报销制。

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是,对贫困家庭而言,筹钱看病成了首要难事。课题组认为,应将报销制统一改为预付制,患者看病只支付自负部分。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

认可差异还是追求公平?

中国是一个大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是认可差异还是追求统一,也是医改的热点问题。

这些年的相关制度设计,在不同地区和人群间,医疗保障的制度设计是不一样的。课题组认为,要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在基本保障层面必须突出公平性,即在所有人群中提供大致均等的保障服务。

当然,短期内做到完全统一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通过国家财政预算投入实施的基本保障应基本做到全国一致。在此基础上,允许个别地区通过自身财政力量提高某些保障标准;其二,基本保障以外,诸如以大病为主的保险等相关制度设计应该具有体制上的开放性,而不应简单以户籍为界。

记者手记:无意间戳到了医改的痛处

近十几年来,在中国看病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大处方、大检查”盛行,百姓看病动辄数百上千,一住院更是了不得,几万几十万根本不算什么,因病致贫的家庭越来越多,民众积怨颇深,医患关系非常紧张。

2005年春,我得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完成一个课题,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设想。我感觉这会是一个公众极其关心的话题,便与课题组联系,希望报道。课题组组长、国研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接受了我的采访。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葛延风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医疗体制的问题:医疗两级分化,医疗保障成了富人的“俱乐部”,百姓“看病贵、看病难”,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市场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化改革如火如荼,医疗、教育都以市场化为方向。葛延风认为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就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是错的,医疗服务必须坚持公益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