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任何人教过海泉如何伴奏、如何写歌、如何编曲,可偏偏源于最真实的虚荣和兴趣,克莱德曼成了胡海泉的第二任钢琴老师。那盘《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成了他为数不多的磁带里最心爱的一盘。
饥荒年代,文学换不来一餐饱饭
1962年的辽宁省营口市,还是个小渔村样的地方,让新中国动荡了十余年的那场运动还没有发生,因为三年自然灾害人们还处在饥饿与贫穷的境地,死亡虽然感觉上离鲜活的生命还有些距离,但谁都不知道吃完一餐之后,下一餐饱饭会出现在什么时候。
年轻人要想吃得饱,只有两条路:进工厂当工人,参军。刚刚师范毕业、酷爱写作的胡世宗这一年19岁,已经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有几年了,可他知道文学没法让他糊口无忧,已是19岁的男人了,不能再继续增加家里的口粮负担了,于是他报名参了军。
就是这一年,19岁的胡世宗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军战士。新兵入伍的这一天,没有现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彩旗开道,更没有乡亲们的夹道欢送,家里人一早把他送到了汽车站新兵接待点,就离开了。虽然从一个普通战士开始,但因为胡世宗的文字功底很强,又念过师范,他很快被当作骨干战士培养,早早地确定了以后向着文职干部的方向发展。
部队的生活和工作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平常,但胡世宗没有想到的是——参军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更不可能想到的是——参军让他为日后的中国音乐做了一个浓重的注解。
动荡年代,文学换来一家命运的转机
10年之后,胡世宗已经是沈阳军区一位颇有名气的军旅诗人,也已经成家并有了一个女儿,因为他出色的部队新闻报道,他被人民日报社借调到北京任记者。事业又上了一个台阶,可一家三口却分居京沈。只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才能有机会相聚,更多的时候都是爱人带着女儿来北京看他,因为报社的工作实在是太忙碌了。
1975年的初夏,王慧娟又一次带着女儿来北京,这个家庭的贤内助要给胡世宗送来夏天的衣物和寝具用品,还要把冬天的衣物用品拿回去拆洗收好,这时她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有了六七个月的身孕,这是“一家四口”第一次欢聚,也是这个还未谋面的小家伙第一次听到爸爸的声音,第一次走进首都。
这一年的8月13日,挤在王慧娟工厂集体宿舍只有几平方米小屋里的胡家,正式迎来了第四位家庭成员,是个男孩儿,胡世宗为儿子起名胡海泉。
小海泉能吃能睡,身体一直很壮实,这一点好像是他从小到大的一大特点。这个孩子还特别好动,虽然家里只有几平方米,小到下了床走一步就是门口,但就这点空间都够他披着床单上演“美猴王大闹天宫”这类的戏码,这时的胡海泉完全看不出半点儿父亲身上的文质彬彬。
男孩子本来就好动,一个母亲在沈阳要独自带两个孩子很不容易,父亲这时还在北京工作,依旧是一年全家只能长时间团聚一次。胡世宗觉得,家里的担子不能全扔给爱人,而且男孩子不能总跟妈妈和姐姐生活在一起,没了父亲的管教总是会不利于男人的成长,于是向上级申请调回沈阳军区。
到了胡海泉5岁这一年,组织终于批准了胡世宗的调令,一家人终于在沈阳团聚,部队还按胡世宗的级别给他分了房子,虽然和现在的两居三居没法比,但全家人毕竟是从几平方米的鸽子间搬进了沈阳军区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