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关键在“起”
怎样判断某人是否真正东山再起了呢?关键看其“起”后的表现如何。假如出山后的表现不如意,那也算不得东山再起。谢安在出山后,两件事奠定了他东山再起的美名。
其一是挫败桓温篡位的计划。咸安元年(371)对东晋朝廷来说是很关键的一年。权臣桓温为了树立威名,废黜了司马奕,另立会稽王司马昱为帝,即简文帝。此时谢安担任吏部尚书。他洞悉桓温的野心,也知道简文帝比被废黜的司马奕强不了多少,但他依然对朝廷忠心耿耿,竭力不让桓温篡权的图谋得逞。
咸安二年(372),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在忧虑和恐惧中死去,太子司马曜即位,即孝武帝。桓温满心期待简文帝临终前会把皇位禅让给自己,结果大失所望,便以进京祭奠简文帝为由,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伺机发动政变。他在新亭预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见谢安和王坦之。当时,朝廷上下人心惶惶,王坦之也非常害怕,但迫于形势,不得不硬着头皮与谢安一起出城面见桓温,与王坦之的惴惴不安相比,谢安却显得从容不迫,他泰然自若地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义的诸侯不会使用阴谋诡计,您又何必在幕后设下埋伏呢?”无法回应谢安的据理力争,桓温只好尴尬地撤除了埋伏。
得益于谢安的镇定机智,桓温始终没敢轻举妄动,不久便退回了姑孰。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被谢安从容化解。后来桓温得了重病,没有如愿,抱憾而死。
其二是淝水之战中,谢安击退了前秦的进攻,扭转了时局。当时,前秦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军情危急使得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指挥,并派一干将领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前秦的兵力虽然大大胜过晋军,但是军心涣散,很不团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晋部队士气高涨,将士勇猛,再加上谢安指挥得力,沉着应对,最终获得了胜利。
据史料记载,当晋军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后并没有任何表示,继续不动声色地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他淡淡地说:“没什么,敌人已经被打败了。”直到下完棋,客人告辞以后,谢安才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兴奋得手舞足蹈,把木屐底上的屐齿都碰断了。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谢安出山后的种种事迹均表明了他没有辜负“东山再起”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