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童年与漫游:《北极光》的诞生(4)

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 作者:曹卫东


其萌发创作《北极光》伊始,多伊布勒的史诗写作便与他在欧陆大地上的漫游遥相呼应。1899年,多伊布勒短暂地回到维也纳之后,再次旅居意大利,并确定了以“北极光”来命名他的史诗。1900年,多伊布勒写出了史诗的第一个完整章节“罗马”,并旅行到了柏林。1901年,他再次移居巴黎,就此拉开其频繁漫游的序幕。他经常出入卢浮宫,接受艺术的教育和熏陶。同年,他与范·登·布鲁克相识。1902年,多伊布勒与定居法国的意大利作家及艺术史家里希奥多·卡鲁多(1877—1925)建立起深厚友谊,很长时间一同居住,在音乐方面受惠颇多。同年,多伊布勒为史诗创作了名为“潘神”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插曲。1903—1904年,他开始与现代绘画艺术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他开始研究塞尚等后印象派的大师,并与毕加索结识,经常去拜访后者的工作室。同时,他也开始《北极光》的第二部分“撒哈拉”的写作。1905年多伊布勒遭遇丧母之痛。1906年,多伊布勒回到了维也纳,待了比较长的时间,并结束了《北极光》第二部分的写作。1907年,再次旅居佛罗伦萨,并完成了此前的草稿《佛罗伦萨人手稿》。奥地利政府为他提供了一笔500克朗的奖学金,以帮助他印行作品。1908年,多伊布勒出版了诗集《星光灿烂的道路》(Der sternhelle Weg),这些单篇诗歌都是他在萌发了《北极光》的创作念头之后写下的。1909年,多伊布勒与出版商达成协议,《北极光》将分三册出版,印数为800套。同年,他也与画家恩斯特·巴拉赫建立了友谊,后者曾多次创作与多伊布勒有关的作品。1910年,多伊布勒继续与大量的艺术家交游。《北极光》最终以分为三册的形态正式出版,印数为700套。

可以看到,《北极光》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今天的研究者根据其遗留下的笔记和手稿追溯作品的诞生时,发现多伊布勒并非以一个构思完备的纲要开始写作。有一些研究者甚至径直将《北极光》视为多伊布勒的自传:从这个角度来看,《北极光》更多地展示了一个艺术家狂躁又忧郁的心理转型、隐秘的自我、童年所受震动的心理记录。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多伊布勒在欧陆大地漫游,不断地与现代艺术相遇,激起灵感,写下手稿并反复加工;他在作品中所敏锐把捉的,正是当时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所推崇和表达的时代氛围。如果仅仅将《北极光》视为诗人无意识的灵感产物,就无法解释其中精心结构的神话寓言所要传达的思想。正如叶芝曾经说过,诗人虽只能写自己的生活,但能从这种生活中寻视到最深刻的普遍性。就这一点而言,诗人与历史上曾经的诗人息息相通,惺惺相惜。立志成为现代但丁的多伊布勒,某种意义上恰好符合这种说法。

看上去,《北极光》像是一部庞大的交响曲,一部精心结构的历史地理诗学,其中充溢着已经在德国思想史中弥漫了数个世纪的乡愁。实际上,《北极光》的出版,并未立马为多伊布勒带来他预想中的声望。时代对多伊布勒的冷遇,与施米特对多伊布勒的赏识,形成了有趣的照应。让我们考察一番多伊布勒冠于《北极光》前的“自我阐释”,其中,诗人以激情澎湃的散文风格,解释了自己关于北极光的思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