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共产党的反“围剿”斗争(1)

胡华文集(第一卷) 作者:胡华


国民党的反革命军事“围剿”,共产党的反“围剿”斗争

毛泽东说,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也就是说,十年革命和反革命的国内战争过程,就是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反革命“围剿”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徐向前、方志敏等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人民的反“围剿”斗争的过程。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1930年冬,红军已建立了十多个革命根据地。蒋介石对于中国人民的军队和政权的发展,感到极度的恐慌。在蒋阎冯大战结束后,便集合七个师十万兵力,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师长张辉瓒为总指挥,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采用以数路分进合击的作战方法,由北向南,妄图把我红一方面军消灭在清江到分宜的袁水两岸地区。是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约有4万人,毛泽东、朱德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提出红军必须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诱敌深入,寻机歼敌。主张红军东渡赣江,适时实行战略退却,然后依靠老根据地的优越条件,反攻歼敌,粉碎“围剿”,扩大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等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1930年11月上旬至1931年1月1日,红军英勇奋战,人民踊跃支援,消灭敌人一个整师又半个师,缴枪1.3万支,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被生擒。其他部队狼狈逃回,第一次“围剿”就这样被粉碎了。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准备了4个月,第二次“围剿”又来了。1931年2月,蒋介石调集20万人,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到南昌坐镇,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筑成一道八百里的战线,对红军施行“围剿”。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3万多人,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采取先打弱敌、在运动中各个歼灭的方针。战争从5月16日开始,30日结束,共15天,红军由西向东,从富田到建宁,转战七百里,连打五仗,痛快淋漓地横扫八百里战线,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何应钦狼狈地逃回南京。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又胜利了。

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及其他根据地的发展第二次“围剿”被粉碎以后,蒋介石又凑集了30万大军,在7月里,距第二次“围剿”仅仅一个月,即进行第三次“围剿”。蒋介石自任总司令,到南昌指挥作战,并请了许多德、日、英军事顾问来为他筹划。敌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分左、中、右三路,中路由南昌,右路由吉安,左路由南丰,从三面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妄想一举把红军消灭。当时红军经过苦战之后,仍是3万人。战争于7月开始,蒋介石认为红军疲劳易打,必然取胜。到8月初,红军虽然当时只有三万人,而且经过苦战未得到休息,但是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采取了“避敌主力,打其虚弱,乘退追歼”的作战方针,三战三捷:第一仗打上官云相师,该师全军覆没;第二仗全歼郝梦麟师;第三仗全歼毛炳文师。这三仗红军缴枪一万多支。在敌军饥疲沮丧,实行退却时,红军又歼灭蒋鼎文一个旅,韩德勤一个师。蒋介石垂头丧气败回南京。至12月,有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等领导下,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红军。革命根据地也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东北到黎川、建宁等县,东南到龙岩、漳州。

在毛泽东、朱德的战略战术指导下,红军接连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这个战略战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诱敌深入,后发制人——就是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下,我军在战略上是以少胜多的持久战,在战役战术上则是以多胜少的速决战;在敌人气势汹汹闯进革命根据地时,我军迂回退却,诱敌深入,结合人民武装给以困扰,当其疲惫懈怠时,即选择敌人的弱点,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有把握地消灭敌人的一路,一举而全歼之,然后逐路各个击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