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三弟周建人,在鲁迅到上海定居时,已在上海工作居住了四年。
鲁迅与二弟周作人,曾经在日本留学多年。1906年,鲁迅回绍兴娶了朱安之后,新婚第四天,重返日本。那时周作人已爱上了一个日本平民家庭出身的姑娘羽太信子。羽太信子原本是周家兄弟和另外三个留日学生聘的女佣。羽太信子对周作人的细心照顾,消弭了家庭出身、才学、容貌的羁绊。1909年3月18日,他们二人在当地注册结婚。周作人把羽太信子带回绍兴后不久,又应信子的要求,赶到上海将他的小姨子芳子和小舅子重久接到绍兴。
那年芳子十五岁,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二十四岁。在一个院里住,一个锅里吃,日久生情,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人就结成秦晋之好。绍兴城里,居然发生了一对绍兴亲兄弟娶了一对日本姐妹花这样的事情。
1919年,周家卖了绍兴祖宅在北京八道湾买房,修葺一新后,周家搬到北京,其乐融融地过起舒适、安逸、富足、体面的日子。
芳子与周建人的婚姻裂痕,始于周建人独自离开北京四合院去上海工作。开始芳子以身怀六甲为由,不随丈夫到上海。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前,周建人曾回京省亲,再次提出接芳子母子去上海,过自己的小日子。芳子不愿离开姐姐的细心照料,去人生地不熟的上海,过一切由自己操办的苦日子,仍不答应丈夫的请求。等兄弟反目,鲁迅搬出八道湾在西三条另购了小院,周建人又回京探亲。鲁迅搬出已显空落的八道湾,周建人不希望他的妻儿还寄人篱下,由二哥二嫂照顾。过丈夫出门工作,老婆在家侍候,女儿在膝前打闹,是他向往的生活。芳子想得倒也简单:中国不是有句古诗吗,只要两情相悦,又何必朝朝暮暮长相厮守。于是说,夫婿,我从日本搬到绍兴,又从绍兴换到北京,如今再让我去上海,我不愿折腾了,有婆婆照顾,有姐姐、姐夫帮助陪伴,这样的日子挺好。
周建人只好孤身一人登上经由天津去往上海的火车。望着车窗外夏日里无尽的绿色庄稼,他陷入无尽的烦恼。自己怀着万丈豪情和一腔自尊,到上海闯天地,开始是何等艰辛和孤独。自己能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虽称心如意,但初到大上海,需要租房、吃饭,未上班,是领不到薪水的。兄长给的盘缠、母亲塞的私房钱,不足以支撑生活。在他已感拮据的时候,想起了章锡琛,是绍兴老乡,又是大哥在绍兴山会师范学堂教书时的学生。他正在上海主编一本《妇女杂志》。
章锡琛见周建人来找,听到乡音,他很高兴,爽快地邀请师长的弟弟住到自己在宝山路宝山里的家里去,并一起编《妇女杂志》。这对周建人来讲,不啻雪中送炭。
商务印书馆的老板王云五,中国近代著名出版家,是位深谙经营、善于管理的专家,上海最早引进外国考勤机的人,就是他。不分亲疏、不管级别,在考勤机面前,人人平等,奖金的发放扣除,一切凭记录。这也养成商务印书馆的好风气。
周建人比起二位兄长,原本就老实乖巧,工作时当然不敢懈怠。他在商务印书馆里是年轻后生,级别最低者之一。每到发薪水,拿到六十元钱,就很高兴,自己留下少许零花钱,大头寄给北京的家用,一小部分寄给芳子零用。自己生活工作苦点儿,没什么,但那漫漫长夜里,寂寞是怎样啃食着一个只身在外的孤独的灵魂啊……
回到上海,繁忙的工作淹没了周建人的烦躁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