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金第一部中篇《灭亡》,经叶圣陶之手刊发在《小说月报》上(1)

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 作者:汪兆骞


巴金是1928年结束近两年的法国之旅,回到上海的。

这年8月完成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于次年1月4日刊载于《小说月报》,开始用“巴金”笔名。

《灭亡》是巴金在旅法时构思并完成的。二十三岁的巴金,在1927年1月登上赴法邮轮,在途中写了《海行杂记》,2月19日在巴黎靠岸,住进拉丁区一家小旅馆。夏天,肺病复发,从巴黎东移居沙多·吉里镇,寄宿在拉封丹中学。

巴金是在“有感情无法倾吐,有爱憎无法宣泄,好像落在无边苦海中找不到岸,一颗心无法安放”(《文学生活五十年》)的心境下,去往法国的。住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小旅馆五层楼上,一间充满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子里,无论是深夜听着巴黎圣母院悲哀的钟声,还是在阳光照不到的小屋看书,他都感到孤独寂寞。

离小旅馆不远,是先贤祠,他每天都要经过。在阴雨的黄昏,他站在卢梭铜像前,对这位“梦想消灭压迫和不平等”的“日内瓦公民”,诉说着自己的绝望和痛苦。夜晚凭窗凝望夜空的寒星,往昔的许多经历、见闻便在记忆中复活,在心头萦绕:

五岁随母亲到父亲任知县的川北广元,在那里母亲教他读《白香词谱》。辛亥革命爆发前父亲辞官,举家回成都,几年后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五四运动爆发,同兄弟姐妹读《新青年》,受其影响,给陈独秀写信。十六岁,祖父作古,自家那个封建、腐朽、堕落、钩心斗角,以暴戾行径摧残年轻人的大家庭,随之瓦解。十九岁同三哥到上海,进南洋中学读书。不久,到南京,入东南大学附中。彼时,已发表论文、随笔、诗歌多篇。接着,他经历了五卅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叛变革命、新军阀取代旧军阀将翘首以待革命胜利的广大民众推向痛苦深渊。不久,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拯救无政府主义者、意大利工人樊塞蒂免受死刑的活动,最后樊塞蒂仍被处死……

沉重的回忆,特别是被巴金奉为“先生”的樊塞蒂之死,让巴金感到极度的震惊和愤懑,为了留下那些沉重的记忆,也为了发泄世事重大变故的激情,他决定并开始用小说来表达。他在《写作生活的回顾》一文中说:

为了安慰这一颗寂寞的年轻的心,我便开始把我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东西写下来。

1927年旅法期间,完成了《灭亡》的前四章。在美国旧金山《平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赞美李大钊的文章《李大钊确是一个殉道者》。另发了三篇抨击国民党的文章——《理想是杀得死的吗?》《无政府主义并不同情国民党的护党运动》和《反共与反动》。该年8月,巴金积极参加营救樊塞蒂的斗争。他曾给关在死牢里的樊塞蒂写过一封长信。不久,樊塞蒂从死牢中给巴金回了信,这位意大利工人在信中劝他:“要忠实地生活,要爱人,要帮助人。”读完信,巴金泪流满面却极兴奋地说,“从此我的生活有了目标,而我也有面对着生活的勇气了”(《巴金文集》第七卷269页)。意大利工人给了巴金如此深刻的印象。他在许多文章中曾提到樊塞蒂,而且自己把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倾注在《灭亡》中。

自巴金小说处女作《灭亡》问世,文坛开始关注巴金,有评论他作品的文章出现。

从一开始,人们便以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位1928年出现的,后来成为新文学重要作家的巴金,作了或褒或贬、时毁时誉、相互矛盾对立的评价。这在现代作家评论中,实为鲜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