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新(3)

中国的修养 作者:曹胜高


二、新识

新识,就是要树立、增长自己的见识。这个“识”不单纯是知识,因为天地间知识无穷尽,一生也难以学完,而是见识。见识和知识的差别就是,见识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的看法、思路、视野等,这在成年之前就能树立起来。人每天都在接受繁多的信息,而能否接受这些信息,一定要有自主的判断,必须增长自己的见识。

要增长见识,做事做人必须要不停地学习,“日闻所未闻,日见所未见”,这是吴兢《贞观政要?尊敬师傅》 里面唐太宗说过的一句话。即每天都要很努力,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闻”和“见”。与人接触交往,总要从对方那里学到以前没有见过、听过的新东西,总要思考到以前没有达到过的境界。留心处才能积累真知识,得到真见识。“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唐?柳宗元《祭吕敬叔文》)。假如自己的知识每天都能扩充,智慧都能增益,发展进步就会很快,就能不断成长。

见识的树立与增长,靠的是读书。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典籍,都经过了历史的选择,是千锤百炼的精华。比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几千年来中国人都读它,绝不是靠某个帝王的一道命令,而是这些书确实是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顺应了中国人的人生期待。要增长见识,就要多读这些经典著作,正所谓: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格言联璧?学问》)

读经传可以厚根基,《论语》、《孟子》这些书,读过之后方知是真学问,给自己的人生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读一些史书,就可以更洞晓人事、明晰道理。

举个例子,唐朝的时候,宫中要裁宦官,有人就进谏说,宦官不能轻易裁减,否则易出问题。怎么办呢?罚。宦官做了错事就处罚,赶出去,同时宫内不再新增宦官,如此一来,三五年之后至少裁减掉1/3的宦官,也避免了因一次裁减可能出现的作乱问题。这就是历史裁撤的经验。在处理大众闹事的事情上,现在叫群体性事件,古代一个常用的做法就是先罢免直管官员。因为群体性事件,老百姓矛头对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政府,政府首先要做出和缓的姿态来。还有民族、宗族问题,古代怎么处理呢?不要去过多考虑哪个民族、什么宗教,只要考虑法律的问题即可,犯法就依法治理,法律是整个国家都要遵守的,这些都是历史上很好的治国经验。

为人处世也好,济国安邦也好,都应该好好读一些经传,读一些史鉴,做小事、做大事都能有用。

要在读书之外,增加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就是闲下来的时候,多走一走,观赏高山、沧海、浮云、流水,眼界拓宽,就不再局于一己的私情私利。去嗜欲,这一点特别要注意。因为要毁掉一个人,嗜欲处是突破口,历史上因嗜欲而败身的教训很多。

传说清朝光绪的老师翁同龢是一个君子,不贪财不好色,做户部主事的时候,有一个人发现想找他办事很难,因为没有行贿的借口。但这个人最后还是找到了翁同龢 的弱点,就是“好名”。读书人都好名。翁同龢喜欢到处题字,这个人就把他的这些题字都收集起来,编成《翁同龢墨宝》,算是翁的书法集子,然后进呈上去,便得到了翁同龢的欢心,事情就办成了。什么事情呢?就是把大清建设海军的钱,批出去修建颐和园,因为翁同龢是户部主事,掌握这个权力。后果我们都知道,颐和园的石舫永远不能开动,而大清的北洋水师则永沉大海之中。所以一个人的嗜欲能被别人引诱,就是他的欲望太多了。现在有的官员腐败,绝大多数都是毁在嗜欲贪妄上。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格言联璧?持躬》)。见识的树立与增长,器度的培养与开阔,都是在挫折、横逆之后、在人的不懈努力之后形成的。能坚持,多读书,广游历而拓宽眼界,去嗜欲而纯净胸怀,不断增加阅历与见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