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网恋的崛起(1)

约会心理学 作者:阿兹·安萨里


网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约会服务的出现。这些服务声称他们能够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帮助恋爱中的倒霉蛋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要求客户填写长长的调查问卷,然后把答案输入当时有一间客厅那么大的计算机里。(好吧,不是所有的服务机构都这样做。曾经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有一个焰火计划,发动很多学生填写了电脑答题卡,却并没有把答案录入计算机,而是随意放在桌子上,然后伪造了电脑配对的假象。)电脑会分析那些数据,然后用提前置入的原始算法找出两个理论上匹配的客户,安排他们去约会。

这种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存在,而且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但从来没有弄出什么名堂来。这些服务的失败有许多原因,其中一个非常简单:拥有家庭电脑的人太少了,甚至人们工作都用不上电脑。依靠这样一台陌生的机器寻找理想的结婚对象这个想法本身就很奇怪,毕竟几千年来人们从来没有依靠电子设备寻找爱情,大部分人很抵触向一台笨重的IBM电脑去寻找爱情的答案。人们不接受电脑匹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经营这些公司的人并没有告诉人们他们知道为什么两个人很合适,也没有证据能证明这套系统真的有用。最终,电脑相亲被贴上了严重的耻辱标签,而用电脑配对寻找结婚对象也被看作对爱情绝望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分类广告是当时的新新人类寻找爱情的一个新方式。这种广告其实早在1690年左右就出现了,而到了18世纪,征婚广告已经成了报纸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部分。相亲广告真正火起来是在1960年性解放之后

大胆的男人女人开始探索新的交友途径。在Craigslist网站出现几十年前,各种日报和周报的“个人”版块都充满了征婚交友的广告,尤其是“市况淡静”的人群,比如LGBT,中年人(一般都是离异)以及年纪大的人。

这些广告通常都很短小,一般在五十字以内,配以粗大醒目的标题来吸引人的注意,比如“金发女郎”或者“孤独男人”或者“给我个惊喜”,甚至只是“我的名字叫威利”。

接着这些人会快速地进行自我介绍,描述他们要找什么样的人,为了节省版面,人们通常会用缩写字母,比如SWM(单身白种男人)、SJF(单身犹太女人)、SBPM(单身男,黑人,上班族)和DASP(亚洲萨克斯乐手,离异)。

一般情况下,部分版面是免费的,更多的版面需要付费。举个例子,在《洛杉矶时报》上,4行的广告不收费,超过之后每行8美元。

下面是1994年12月《毕佛县时报》的广告,就在第一个相亲网站出现前几个月:

在发布广告之后,感兴趣的人会拨通一个900的付费电话,在那个人的邮箱里留言。通常这类留言的收费大概是1.75美元每分钟,而留言的长度平均在3分钟左右。你可以听到对方的留言,离开语音信箱的时候甚至可以选择是再听一遍还是录下来。发布广告的人可以听到这些信息,选择感兴趣的人去联系。

没有照片也没有太多了解,通过交友版块来寻找爱情最后可能会惨淡收场。尽管如此,人们偶尔还真能通过报纸征婚找到真爱。凑巧的是,艾里克的父亲爱德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曾是芝加哥报纸交友版面的活跃分子,他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段经历。爱德在芝加哥读者和地方周报上发布了他的交友广告。幸运的是,他把自己发的最后一条也是最成功的一条保存了下来:

这条广告中有很多地方看起来跟现在的网恋用语别无二致。爱德说出了自己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年龄和个人爱好。我们能感觉到他见多识广,甚至有点国际化,如果你足够大胆,他还承诺给你带来一场华丽的冒险。(干得漂亮,爱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