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历史进程感消失了,我们生活在一个过程乃至观念都被压缩了的世界。一切瞬息即过,但又丰富得像经历了几个世纪。
以市场化大潮卷起万丈波涛为背景的国势崛起与种种人间悲喜,皆在同一道门庭中消融——我们这个曾休眠蛰伏的国家,在经历重重蜕变、漫长等待与反复磨砺之后,正发生着摧枯拉朽式的改变。
导致一个国家发生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如来自外界的冲击与影响、执政者的决策、民众的集体创造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等等。思想与观念可被用来开辟道路,作为修正社会秩序可援用的工具。来自思想上的共鸣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曾一度超出我们的想象。
时代大潮跌宕起伏,源于生生不息的积累。那些看起来潜移默化或者立竿见影式的成长,无不渗透着润物细无声的共识之功。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已从关闭国门追逐人间天国梦想的穷国,蜕变为世界棋局中的重要弈者,这得益于我们认清全球化的大势,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是我们的集体理性选择。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思想多有流变,达到的共识也会出现分歧。由于深化改革更为复杂,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步骤还不够清晰,加上收入差距扩大引起的相对剥夺感,导致有些人对改革的决心发生了动摇,改革共识弱化甚至破裂的议论不断出现。
今天,中国社会又走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2年2月3—4日在广东考察期间,重温20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政府强化改革开放共识的决心可见一斑。
改革远未大功告成,诸多争议依然存在,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期,即将开始攻坚战,我们需尽快明确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并达成共识。
2012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为, “保八”成为历史,这更加明确地释放出政府决心深化改革的信息,更多的人期待这将会终结某些地方政府过于痴迷GDP增长的情结,使经济向寻求调整经济结构、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缓和社会矛盾的方向发展。同样,政治体制改革依然被看作是重头戏,正如温家宝总理一再提及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本届政府在任期最后一年的工作承诺,更多地延伸到社会民生的各个角落,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于2012年年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些耳熟能详的民生词汇,恰恰与今天人们趋向微观化的共识相吻合,一旦有一天枝繁叶茂,定将转化为巨大的民生福祉。
在2012年,这个被无数世界预言家视作梦寐与梦魇交织的年份,也是本届政府执政即将画上句号的特殊年头,温家宝总理表示:“在我任职的最后一年,我们政府将做几件困难的事情,一定要做,努力做好,而不留给后人。”他列举了五件一定要做的“难事”:一、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二、要制定并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真正保障农民承包地的财产权。三、实现城乡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四、按照新标准,全面推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五、将教育经费占GDP的4%列入预算,并使经费合理使用。
10年前,即将离任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也提出他的担忧,包括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过低、房地产弊端过多、消费率过低,等等。10年过去了,看似轮回的问题其实已发生巨变。曾让朱镕基担忧的很多问题已经解决,而新问题和挑战也跟随新的改革浪潮一同涌来。
“在最后一年,我将像常年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我真诚希望,我,连同我这一生为人民做的有益的事情,人民都把他忘记,并随着我日后长眠地下而湮没无闻。”温家宝总理卸任之前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其肺腑之言感动了很多人。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一任总理朱镕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慷慨陈词:“不管前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作为执政者的代表,他们在连续的理性执政长篇中,也会不时传达出温情的一面,并同样充满了别样的智慧。
历史,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传承延宕,在执政者以及民众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奔涌,滋生新的气象。
每个瞬间背后都蕴藏着一段纵深的历史。我们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虔诚而热烈地寻找未来的前进路径时,无法忽略以往的历程。以往的辉煌与曲折,只属于过去,也无法再重来,但它们延伸出无数个触角,与现在和未来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从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
今天达成的改革共识,是过去十年、三十年乃至更多年份思想、观念不断积累流变、碰撞的结果。尤其过去十年,跌宕起伏的社会变革大潮中,人们在不断的交锋与争鸣中,更加重视共识,并认同宽容、理解和存异,对进步的诠释也更为理性,不再偏执于颠覆性的变化,期待着立体的、渐进的以及良性的改革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