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2)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其三,李世民以军事起家,无数的征战使他成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将领。在靠军事打天下的过程中,领袖权威已然形成。李世民当皇帝是在取得过许多胜利之后,他跟一般的皇位继承人不同,他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帝王,不用担心臣下与自己争风,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一条批评意见而担心自己的领袖地位被否定。他的能力和自信历史已经证明了,所以他在克服别人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和权力弱点上,拥有了先天优势。

一条正确的意见被接受,往往需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力量:一是纳谏者要正确理解进谏者的动机;二是进谏者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

贞观四年,唐太宗考虑到日后要常去洛阳,所以提出要修建洛阳宫,遭到中书省大臣张玄素的反对。张玄素以隋朝灭亡的历史作为例证,批评唐太宗重蹈隋朝的覆辙,认为皇帝应该珍惜民力,注意节俭。唐太宗当时非常不快,认为张玄素是在给自己盖棺定论,批评自己不如隋炀帝。所以李世民问道: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比夏桀、商纣王如何呀?唐太宗误解了张玄素进谏的动机,于是张玄素改变了进谏的角度,回答道:如果这宫殿非要修下去不可的话,那最后一定是同归于乱。不再涉及对皇帝的评价而是突出国家的存亡,李世民也就理解了张玄素的苦心。原来张玄素不是要为自己盖棺定论,而确实是替国家担忧,唐太宗于是承认自己考虑不周,最终改变了态度,并且赏赐了张玄素,马上下令停止修建洛阳宫。所以一条意见能否被接受,纳谏者正确理解进谏者的动机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大臣提意见,常有人言词苛刻,为的是引起皇帝的高度重视。贞观八年,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唐太宗,对国家的很多事情提出批评。第一,他批评社会风气不好,认为当下流行了高髻发型和短围帽纱,“盖宫中所化”。第二,他批评政府的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已经承受不起。唐太宗很生气,对房玄龄等人说:“皇甫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斗租,宫人全是光头,是什么用意?”唐太宗认为皇甫德参是在诽谤朝廷,要从严处理,将他治罪。魏徵解释说,自古以来,上书皆言辞激烈,否则不会引起君主的注意,看起来如同讪谤,其实不是。皇帝明白了,下令赏赐皇甫德参。过几天,魏徵又说,贞观之初的时候,陛下闻谏则喜,近来皇帝纳谏,心胸不如从前豁达。李世民立刻知道魏徵说的是什么事情,干脆提拔皇甫德参担任监察御史。

通过皇甫德参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有时候意见本身重要与否不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言路畅通的环境。同时,使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才有利于意见被领导接受。一个正确的意见,对于国家来讲,它涉及决策,影响深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