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贞观之治的历史启示(6)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三)良臣魏徵

魏徵进谏是一千多年以来的一段佳话,正因为有魏徵这样敢于进谏、善于进谏、能够进谏的贤臣,才使贞观时期的理性行政成为可能。

魏徵经常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即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贞观十五年,西突厥叶护可汗继位,按照规定,天可汗唐太宗应该派出特使参加新可汗的继位典礼,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西突厥位于中亚草原,盛产宝马良驹,于是有人向唐太宗建议,既然派出使者到中亚那么遥远的地方去,就要多办点事,让使者顺路购买马匹。唐太宗认为这样可以节约行政成本,于是就同意了。魏徵听说后,立即反对,认为这样做是得不偿失。西域可汗册立是大事,使者专门前往说明朝廷重视。结果使者又去买马,会让西域各国误以为册立可汗是顺路的,可汗是不被重视的。如果新可汗也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唐朝和西突厥的关系势必要发生不良的变化,以后朝廷在西域的威信势必受到影响。只要跟西域关系良好,马匹还不是小问题吗?西域甚至会主动送来宝马。唐太宗只注意节约成本,让册立可汗的使者一身二任,没有魏徵看得全面,没有看到这种“节约”的害处。一经指出,太宗立刻明白了,马上命令停止购买宝马。可见,魏徵总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重视防祸于未然的重要性。

魏徵敢于进谏,历史上已经留下定论。魏徵为什么敢于进谏,在《旧唐书》或者其他史籍中都有记载,大概有三方面的因素。其一,魏徵有治国之才。其二,赤胆忠心,不惧龙颜,愿意以死来报唐太宗的知遇之恩。其三,从制度设计上来看,魏徵尽职尽责。唐朝中央政府设置谏官制度,魏徵是谏官中最重要的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任务就是负责给皇帝进谏,所以,勇于进谏是魏徵的职责所在。

后来,魏徵又很快成了秘书监,是从三品,负责管理图书、资料的文职。唐朝的宫廷藏书最早是在魏徵的手中丰富起来的。他做秘书监的时候,还参与朝政。这是唐朝官制的一个特点,就是你本来有具体职务,然后给你加一个衔,叫参与朝政。唐朝的重要会议大约有几种,一个是行政办公会议,就是部长级会议,叫八座议事,就是六个部的长官尚书加上左、右仆射一起开会。比它再高的就是政事堂会议,政事堂在门下省,这是一个宰相会议。宰相有很多人,凡是有“参与朝政”这种职衔的人都可以参加宰相会议。第三个更高级的就是皇帝的御前会议。有了参与朝政这个头衔,既可以参加宰相的这个政事堂会议,也可以参加皇帝的御前会议。所以魏徵一直未曾离开提意见的职位。

贞观七年,他当了门下省的长官,叫侍中。门下省的工作就是审核皇帝的命令,看它对不对,对了就发给尚书省执行,不对就反驳回起草诏令的中书省。为什么魏徵的意见总是那么多呢?因为一直到死,他都是门下省的长官或负责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