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奸
林则徐有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说为官首先要敢于牺牲。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都可牺牲自己。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后,一路兼程,赶到延州(今延安)。当时的延州突出于敌人的阵前,朝廷曾先后任命数人,均畏敌而找借口不去赴任,范仲淹就挺身而出,自请兼知延州。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密令19岁的长子纯佑作为先锋,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则率领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宋军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仅10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大顺城与附近的寨堡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夏军中传说,现在带兵的这个“范小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仲淹以一介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范仲淹与滕宗谅(字子京)的关系,是他为国惜才,为朋友牺牲的例证。滕宗谅与范仲淹是同年的进士,西北战事吃紧时,滕宗谅也在边防效力,知泾州。当时正值定川一役大败之后,形势危急。滕宗谅招兵买马,犒赏将士,重振旗鼓。正因为干事太多,总被人挑毛病,朝廷有人告他挪用公款15万贯。仁宗大怒,要查办。但很快查明,这15万贯钱,犒赏用了3000贯,其他皆用于军饷。而这3000贯的使用也没有超出地方官的权力规定范围,但朝中的保守派咬住不放,乘机大做文章。此时范仲淹已回京,他激愤地说,朝廷看不到边防将士的辛苦和功劳,一味任人在这些小问题上捕风捉影,加以陷害,这必让将士寒心、边防不稳,力保滕宗谅无大过,如有事甘愿同受处分。这样,滕宗谅才没有被撤职,而在庆历四年(1044)被贬到了岳阳,才有后来《岳阳楼记》这一段佳话。从中看出范仲淹的人格魅力,“微斯人,吾谁与归”,愿意和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为事业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