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7)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作者:国家图书馆


(三)树立了认识事物先进的历史观

这里着重谈司马迁对《史记》自己评价的三句话,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究天人之际”,就是研究天与人的关系。今天看来,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在古代,除了自然之天外,还有意志之天,即上帝;命运之天,即某种具有循环周期的天道。所以,究天人之际在古代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天能支配人事,这一观念是维护统治权的理论基础,所以它总是统治阶层的官方哲学。司马迁作为史官维护天的权威,这一点丝毫没有动摇。司马迁之伟大,他是用“天人之际”来代替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天人相与”,只讲天人合一,强调天能支配人事。“天人之际”,既讲天人合一,又讲天人相分。“际”,指两墙相合之缝,既相与,又相分(见下图)。司马迁讲的“相与”是一种哲学观念,告诫人要敬天,畏天,要贯彻天道惩恶佑善,约束自己,尤其是帝王不能为所欲为。“相分”,讲天是天,人是人,天不能支配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人世间自己来做。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天是抽象肯定,只是一个维系人心的信仰,而做事是靠人为,所以《史记》在具体讲历史变迁和评价人物的时候,是看不到天命论的。

2.“通古今之变”,“变”是司马迁朴素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他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变”,只有用“变”的观点才能探究事物的规律。他说:“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从“变”的理论观点出发,决定了司马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社会的历史。通观整部《史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是围绕以下几个层次全方位展开的:一是时势之变,二是兴亡之变,三是成败之变,四是穷达之变。总之,“变”是历史进步的永恒法则,“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平准书》)。国家施政要不断地调整、变革,这是避免革命发生的途径。《史记》写了许多变革事例,供人采择。

3.“成一家之言”,“言”就是议论、理想和主张。这表明,司马迁述史并不是历史资料的汇抄和事实的堆积,而是要阐明自己的理想。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有两大原则值得我们借鉴。第一,建立新思想,要吸收以往的全部知识。司马迁称之为“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第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司马迁塑造明君贤臣的榜样,用以构建他理想的开明政治蓝图,核心思想是两个方面:第一,贤者在位;第二,言路畅通。落实在帝王身上就是“用贤”与“讷谏”。无论是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还是近世的“康乾之治”,历史学家总结经验,不出这两条,比如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也大体如此。“用贤”与“讷谏”放之四海而皆准,大道理不难懂,关键是国家施政怎样才能落实“用贤”与“纳谏”,司马迁升华为“贤者在位”与“言路畅通”,构思制度建设,不仅是超越了前人,而且是超前以至于今,司马迁的开明政治思想在今天仍然光芒四射。

其一,贤者在位。司马迁讲的“贤者在位”,有三个突破:第一,“贤者在位”,不是单纯的用贤,而是包括君主在位,也要贤者,明君、贤臣,缺一不可。第二,治平天下,需要众多贤才,“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第三,智不可专,民间有贤才。

其二,言路畅通。司马迁讲的“言路畅通”,也不是单纯的“讷谏”与“兼听”,而提出“言者无罪”,帝王要像汉文帝那样下诏求言,听取民间意见。

司马迁不只是思想境界的突破,他进一步提出怎样才能保证“贤者在位”与“言路畅通”的方法,提出了贤者要集体推荐,试用考察,民心拥护,君臣在位都要遵守制度约束、司法公正等等先进思想,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