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七之前的香港,“爱国”和“左派”有着某种特定的含义。“爱国”者,爱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1949年以后的“中华民国”;“左派”当然也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划分,而是相对于被称为“右派”的“国民党反动派”而言的“共产党革命派”。
吴康民就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左派”。他是广东汕头人,出生于1926年。在吴康民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吴华胥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的年底,周恩来等率领南昌起义后的部队来到汕头,吴爸爸就参与了接待工作。为此,吴爸爸遭到了通缉,先逃香港再到暹罗。由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在暹罗终于坐了牢。两岁的吴康民,也和母亲一起“陪监”,做了半年多的“小萝卜头”。他们兄妹四人中,两个哥哥都在早年参加革命,1949年以后在内地担任了党的中高层领导职务。妹妹也参加了解放军,从事部队的机要工作。唯独吴康民长期居住在香港,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也只担任了一个实职——香港培侨学校的校长。2009年,香港记者问吴康民,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笑道,我不回答政治方面的问题。
吴康民还有一个重要职务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从1975年四届人大起,他一直担任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他因为年龄问题没有参选。1998年,香港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独立组团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吴康民担任了香港代表团的团长。
教师,校长,是吴康民的主要职业。1947年,吴康民在广东中山大学化工系毕业,即来到当时创办不久的香港爱国学校——培侨学校做教师,这一下就做到了退休。培侨学校之所以被称为“爱国学校”,就是因为这所学校的创办者和支持者都热爱并支持后来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希望为新中国培养具有“五四”精神的新一代建设者。从此,吴康民的命运,也和培侨学校的命运,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几十年来,吴康民和培侨学校一起经历了许多坎坷和崎岖,这里有港英的打压和非难,也有内地波及的极“左”思潮,一路栉风沐雨,艰难前行,终于在九七之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作为教育家的吴康民,也获得了香港大紫荆勋章和香港教育学院荣誉院士。
吴康民也还有一个“业余爱好”,那就是写评论,而且是政治评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概是刚刚有人开始讨论香港问题的时候,一直到现在,写了30年。每当内地和香港有了重要的事情,读者总能看到他的评论文字。他的评论,或许和传统“左派”有着不小的区别,香港有人认为他是故意遮掩、有限度地讲真话,内地也有人批评他言辞过激,什么都妄加评论。
据他自己说,他的评论都是独立观点,从来没有人授意他要写些什么。但他自己也有着一套原则和分寸,概括起来说,就是爱国爱港,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希望香港这个自己的安身立业之地繁荣稳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因为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个党外的其他政治力量可以取代它。但希望中共自我完善,而不是自己打倒自己;他还希望寄语当今的中央领导人,希望他们身家清白,一心一意为国家和人民办好事。而对于政治体制改革,他认为要有耐心。
前些时候,龙应台女士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吴康民立即撰文批评,他说龙女士混淆了国共内战中的正义和非正义性质,属于是非不分;他还感叹内地对龙女士过于宽松,允许她推销台湾民主,掩盖了台湾的官商勾结和黑金政治,而对于内地的不同意见则控制很严,时而加以打击。龙女士见后,立即向吴康民发问,到底是希望内地对她严一些,还是更宽松一些?吴康民回答说,当然是希望宽松一些,可以容纳更多的国内不同意见。龙女士听后,哈哈大笑。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致信吴康民,“在香港报刊上有时看到您的一些短文和评论,那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给人以启示。您已愈八秩高龄,仍笔耕不辍,令人感佩。”我们今天编辑出版吴康民的政论文集,也正是和读者一起分享这位年高八秩的爱国左派老人的思想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