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才、人才、庸才、媚才(1)

吴康民论时政 作者:吴康民


曾被林彪誉为千古天才的毛泽东,都曾慨叹“人才难得”。可见天才、人才都是宝贝。

港人高锟获得诺贝尔奖,《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高锟是幸运的,他自幼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说到点子上了。宽松的环境,也就是自由思想的环境,是培养人才的第一要素。

《人民日报》也谈到,“有敢于表达意见的文化”,有“自由的心灵”,“才能轻装跋涉,找到这自由的王国”。这些言论完全正确,虽然官报大胆地说出人们心里头的话,可是现实生活上并不都是如此。

港人崔琦同样得诺贝尔奖,当年我曾在报纸上撰文评论:崔琦出身河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据说他的父母都是文盲。只是一个机缘,他来港就读中学,后来负笈美国,终于成为大科学家。如果他长期在家乡务农,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他会得到诺贝尔奖吗?

天才也要靠后天培养

人类是有天才的,这由基因决定。但天才也要后天的培养,才能成为人才。天生和后天培养大概各占一半吧。有天生聪敏的资质,后天得不到培养,可能默默无名度过一生,天生不算聪明,但后天得到培养,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人才,这种例子多得很。中国广大农村的众多少年儿童,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埋没了多少天才?有说教育是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阶梯,这话一点不假。没有教育,既会埋没天才,也出不了人才。

但教育制度的好坏,社会环境的宽松与否,也决定了培养成才的几率。

历来有8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和物理奖,但一律是美国籍,都在美国接受教育和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为什么?

于是,每每在内地出现了如此这般的议论:什么时候中国内地的学人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

中国大学缺乏创造性思维

今年5月在南京召开第4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世界许多著名的大学校长,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一些不太客气的批评和忠告。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表示,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在质量建设上,如果要迎头赶上,快则20年,慢则需要50年!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说,中国学生往往不敢挑战学术权威,发表不同看法,没有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指出,美国教育模式是强调互动式讨论,主动式去立论,我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解决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也说,尊师重道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学生尊重权威,百分之百相信老师,因而未能创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