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华初期的学生生活 (2)

民国大学 作者:陈平原 谢泳


民国初年,全国的学制还没有太肯定,初高两等小学之上,大抵中学四年,大学四年。清华一面要遵照这学制办事,一面又必须考虑到学生留学深造,一般要在出国五年之内,读完大学研究院,至少博得一个硕士的头衔,然后回国。高中两科的划分,与每科各四年,表面上正符合了国内学制的要求,实际却不然,总计八年之中,前五年或六年所传授的几乎全部是中学程度的课目,后两年或三年才安排上大学的一些基本课目。所以毕业生留美,几乎全都做插班生,而一般插入大学三年级,读两年毕业后,再留三年读研究院。我在清华八九年,在最后一两年里,高等科的最高两班就索性改称大一、大二。但清华成为正式的大学,是迟到一九二五年才开始的。一九二九年,才有第一班学生毕业,那时我已经离开多年了。

中学拖长到六年,大学只有最初两年,而在这几年之中,为了准备留美,必须全副精神用在英语的训练上,要求学生能阅读外,还要能听、能说、能写;因此,就知识传授说,程度是不可能太高的。大学只前二年,又不分科系,当然比不上同时的历史较久而规模更完备的大学,有如南洋、约翰;中学也比不上上海某些私立的中学。

上述的情况多少决定了当时清华师资的两个特点:一是通英文的教师要占到十之八九,其余十之一二是用汉语教学的老先生了;二是学问造诣大都不很高,反正也没有很高的必要。用英语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自然是美国,其中很多的原先就是中学教师,有教过许多年的,有些教学经验;其次是毕业不久或刚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曾经教过大学而在教学研究上有些成绩与地位的居少数,其中个别资历特别老些的是借了休假的机会来逛逛中国的,只呆上一年半载就回去了。他们通过甚么途径来到清华的呢?有一条是学生们也一般知道的,就是委托北美基督教青年协会在美国登报招请。这条路似乎就不太高明。在本国大、中学校教学多年,扎上根抵的教师,或成绩比较优良而不难在本国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大概不会应招罢。可以这样说,一般应招而来的是为了解决他们在本国所难以解决生活问题,如果有一点“抱负”或“理想”的话,那是和传播基督教分不开的。他们象一千年前从罗马到英国传教的奥古斯丁那样,认为“基督教化就是文明化”,因此,一般对搞所谓“查经班”与“主日学”十分热心。记得有一个当校医而兼教生理学课的美国人,一有机会,就要传“道”,就要为个别找他的学生祈祷,而医道与生理卫生知识则很肤浅,平时对病人也不很负责;大家都说他来到清华,是不救肉体,专救灵魂,让更多的灵魂早升天界的。不用说,他们对中国固有的文化,不象来自欧洲的某些教士,根本不感兴趣。九年之中,我所接触到的几十个清华美国教师中,可以说没有一个把汉语学得象个样的,只学上一些词汇,不让侍候他们的“仆役”(boy)有所误会,从而引起自己的损失,也就“适可而止”。汉文更不必说了。唯一可算例外的是一个西洋史教员,他搜集了不少有关圆明园的资料,琢磨了许多年。而他是有企图的,准备回国参加博士考试,提出论文。也不用说,他们完全用英语教学,但以前当过中学教师的,方法上往往失诸主观、呆板,刚从大学出来的,又失诸浮浅,口语尽管流畅,教读古典文学作品时,在文法、修辞、历史典据上,就时常出些岔子,同学在课堂上有的忍不住要当场提出不同的意见。当时我颇以为怪,后来自己到了美国,对美国大学生的程度,特别是对他们的语文修养有所领教以后,对这一点也就觉得势有必至的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