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走资派(1965~1973)(1)

邓小平传 作者: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


如果毛泽东在1966年之前去世,“文化大革命”就不会发生。“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策划、发动的,他对这场运动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任何其他人。

按照毛泽东的想法,“文化大革命”要从1966年进行到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它所造成的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并且把它写入了修改后的党的章程里。但从中国共产党现在的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持续了整整十年,是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不安的十年,它最终以毛泽东最激进的手下“四人帮”被逮捕而结束。

从后面这个观点来看,“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运动,它的特性一直不停地在变化。即使是在1969年之前,它也具备有三重性质。首先,它是一场“超级革命”,企图创造出一种被列宁视为“左倾社会主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列宁把它称之为“左派幼稚病”)。第二,它是一场反革命的运动,目的在于打破及重建1950年代在新民主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制度。第三,它还是一场“为了革命而革命”的运动,这也是毛泽东确认的这场革命所具备的价值。

毛泽东之所以发起“文化大革命”,有三个很明显的目的。首先,更进一步地教导整个社会,认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并建立与之相互适应的机构。从1950年代起,他就开始这样做了。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当中,比较突出的有四种:平等、共产、朴素和斗争。毛泽东很重视斗争,因为他认为唯有通过斗争,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还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稳定的社会形态,而是很不稳定的社会形态,所以必须经常加以强化,否则就会退化。

毛泽东是个平等主义者,主张一切平等,如机会均等。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所有社会成员的面貌,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标准都应该是基本一样的。不管在外貌上、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应该完全一样。这也是他喜欢共产社会的原因之一。他认为,如果能正确地激发和领导人民群众,他们就能创造出任何业绩和奇迹。他对个人主义极其反感,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

毛泽东很反感旧中国的知识阶层和读书人,讨厌他们的迂腐和轻视一般老百姓。相反的,他赞美农民的淳朴。他认为,农民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污染。他想通过低薪制和超低的待遇,让那些农民出身的士兵进城后依然保持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被腐败所侵蚀。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他又开始担忧起中国年轻人的道德,因为他们不曾经受过战争的洗礼。他还告诉多位来访的外国客人,他特别担心很多老革命的子女变得自私和娇生惯养。

由于以上的原因,毛泽东偏爱没有阶级的社会制度。在工业方面,他希望工人能够参与工厂的管理和经营,并在制定生产目标和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方面,有很重要的发言权。在农业方面,他希望所有的农业活动都能采取集体经营的方式。在公共卫生方面,他希望派出很多受过专业医疗训练的医生前往农村地区服务,同时希望一些受过次级培训的医疗保健工作者,也就是“赤脚医生”长期在农村地区进行服务。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他希望入学考试不要太过严苛,课程设制要注重实用。在文学与艺术方面,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表达方式宣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缩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文化与物质差距,并且消除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