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制定全面改革的行动规划(3)

中国2014:改革升挡 作者:吴敬琏 柳传志 秦晖


到了“十一五”末期,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和严重,中国政府便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可是,碰到了体制性障碍,在改革上未能取得很大的进步。所以,应该说“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完成得不好,“十二五”加快了转变方式的进度,但还是跟原来的预想有很大差距。

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两头冒尖”等矛盾现象的根源在于:一方面,经济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市场开始在一些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因此生产力获得了大解放;另一方面,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还没有完全实现,旧的命令式经济体制的遗产还大量存在,政府和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强力干预和管控,妨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体制缺陷的存在,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由于体制性障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型变得步履维艰,导致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这不但使增长难于持续,而且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第二,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干预和控制的加强,使寻租活动的制度基础得以强化,贫富差距拉大。

这种双重体制有两种可能的发展前途:一种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和民主化改革,消除旧体制的遗产,建立一个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则是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的管控,在强势政府的主导下用海量投资支持GDP的高速增长。后一种做法尽管从中长期看成本很高且不可持续,但在短时期的确造成了能够振兴中国的假象,得到一些人的唱和,并被一些人曲解吹捧为值得全世界仿效的“中国模式”。尤其是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有的发达国家政府对一些可能引起系统性危机的企业采取了暂时收归国有的办法,防止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这本是经济稳定后就会退出的临时做法,但一些人却借机宣传:连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像美国,都开始学“中国模式”了!

根据过去20年的经验,要使得经济增长模式真正得到改变,即从主要依靠投资变成主要依靠提高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规则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体系,或者叫法治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体系。只有这样,效率才能提高,发展才可持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