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避免“沉默的螺旋”(1)

领导干部读懂舆情管理的第一本书 作者:艾学蛟


假设你现在正参与一场辩论,议题很有争议,你也有自己的观点。但根据你的判断,持某一方观点的人比较多,而持另一方观点的人比较少。这时,你会作出什么选择呢?

有研究表明,多数人的选择是,如果你觉得持有人数多的观点正好与自己的观点一致,那你很可能会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毋庸置疑的,进而会参与到驳斥、声讨其他方观点中来,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本方观点。

如果你觉得持有人数多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那你很可能担心自己提出的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与整体的“意见气候”相悖,使自己陷入孤立,因而选择沉默,当一只鸵鸟,把头埋进意见的沙子里。最终结果是,一方观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观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不断累积,导致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其他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就是可怕的“沉默的螺旋”。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最早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舆论的形成机制,也为我们论证了利用大众媒介营造舆论、引导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客观讲,“沉默的螺旋”有助于排除异见,缓解冲突,将社会凝聚为整体,并保持和谐。如果所有拥有“多数”优势的观点也即舆论始终都是正确的,那么,“沉默的螺旋”无疑是意见整合的利器,社会和谐的守护者。

问题就在于,占据“多数”优势的舆论并非永远正确,实际上真理也可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如果任由“沉默的螺旋”恣意旋转,集体行动的逻辑很可能偏离理性的轨道,正确的意见无法发声,却被埋葬在荒谬的舆论深渊里,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得不偿失。

《战国策·魏策二》有言:“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意思是,集市里没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实,但有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一人传虚,万人传实。随着说的人不断增多,“沉默的螺旋”不断加速,“无虎”也“成虎”了。结果自然是集市里人心惶惶,商贾、市民们四处逃窜,以求保命。

时至今天,借助高度发达的传媒工具,“沉默的螺旋”旋转得更加疯狂,更加难以掌握。

2013年1月19日,《经济观察报》称,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不久前向中共中央通报了“反腐败斗争工作的新动向”,称2012年11月中旬以来,中国45个大中城市出现了一股抛售豪宅、别墅的浪潮,12月以来抛售情况继续扩大,更改物业业主情况数以百倍上升,状况空前,且部分业主为国家公职人员和国有企业高层。

该报道还“言之凿凿”地说,官员抛售豪宅最严重的是广州和上海,分别为4880套和4755套,福州和济南以1240套和1210套居末位;抛售别墅则以杭州412栋居首,天津112栋垫底。此外,仅2012年中秋节和“十一”期间出境的公职人员,就有1100人没有按时返回,其中714人确定外逃。报道还声称,该说法得到了所谓“接近中央纪委人士的证实”。

在当前“无官不贪”的社会心态蔓延、严惩贪腐的社会期望高企的背景下,该报道很快引发了舆论的风暴。一时间,严查官员房产、外逃情况的呼声四起,大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