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为什么选择留学美国(二)

留学,我们一起去美国 作者:张宏杰


1881年,保守派压倒了洋务派,清政府撤回了全部留美学生,原本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最终在1881年半途夭折。这些被召回的“留美幼童”却并未有辱使命,他们几乎参与了清末民初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许多人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佼佼者。其中在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有: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当年的“留美幼童”70%来自广东,18%是江苏人,剩下的来自浙江、安徽、福建和山西等省份。每个幼童都是大清国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要相貌好,品行好,天资聪慧,而且连姓名也有要求,必须大气。120名幼童赴美,开启了近代中国人留学的先河。当时计划是留学十五年,而且是政府出钱,如果放在今天,肯定有无数中国人报名,但是在150年前的清朝末期,绝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不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远的美利坚合众国去,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孩子能不能回来。今天,很多有钱的中国父母把自己十多岁的孩子送到欧美去留学,是自己掏钱,于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小留学生”,真的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清朝末期的留学潮可以说是出于学技术,应用色彩很浓。到了民国时期出现的留学潮,则是为了追求社会美好的理念。1915年,知识界的李石曾(1902年留法)、蔡元培(1907年留德)、吴稚晖(1901年留日)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法国里昂和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收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中国杰出的领导人邓小平就是在那个时候赴法留学的。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当中,除了杰出领导人邓小平外,赴法勤工俭学的还有周恩来、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和严济慈等;赴苏留学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等。那些留法和留苏的学生们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中去,最后成为这场战斗中的先锋和领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周总理等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对留学生极为重视,比如运用外交手段将诸如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的知识人才引回国内。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归国留学生在科技、教育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说,是在这批归国的科学家的带领奋斗下,才有中国的“两弹一星”!如果没有他们,中国的“两弹一星”要晚很多年才会被研发出来。

事实证明,那一时期留学欧洲或留学苏联的中国青年,后来大部分成为新中国各个领域的奠基人,他们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值得今天准备出国留学的中国青年学习。

历史的车轮驶入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时代,杰出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作出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批示后,中国迎来了最大的一次留学热潮。这时候,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西方的对立还严重存在,留学生大多是经过严格挑选后公派出去的,他们几乎都是公费生,绝大部分是访问学者,少部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许多访问学者来说,出国留学是一项组织安排,他们都很感谢党和组织的培养;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他们大多必须经过考场上的竞争,他们最后能被选上,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高考或研究生考试的成绩优异,特别是外语成绩很好。

80年代初,出国留学仍然只是少数著名科学家和一些幸运的名牌大学高材生的事情,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出国梦”的。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等七个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并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放开自费留学的政策后,出国留学的渠道随之增多了,比如校际交流、地方集资、部门公派和自行联系等等,立即引起“出国热”在全国升温,这一阶段首先形成的是留美热。据统计,在1984年以后,出国留学的人有一半以上都是去美国留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