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香:黄香,东汉人。
龄:岁。
温:温暖。
席:床席。
亲:父母亲。
当:应当。
执:做到。
融:孔融,东汉人。
弟:同「悌」,敬爱兄长。
首:首要。
次:其次。
见闻:见到和听到的事。
数:数目,算术。
文:文字,文章,文理。
接下来,《三字经》讲的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次第,孩子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地接受教育,应该按照怎样的轻重顺序来学习知识。那么,为什么在《三字经》这样的启蒙教材中,首先要教给孩子们孝悌?这种“首孝弟,次见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
《三字经》的教育观点是“首孝弟,次见闻”,我们必须非常细心地去体会,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传统中国教育思想的精义,如果我们泛泛而过,那就没有办法体会得到。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九龄”的“香”就是指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后汉书》中有黄香的传记,因此黄香是一个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黄香九岁丧母,跟父亲相依为命。炎炎夏日,黄香怕父亲睡不着,就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和枕头给扇凉快了,伺候父亲安寝。寒冬腊月,天寒地冻,黄香在父亲就寝之前,先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让父亲能够安寝。《二十四孝子》中也记载了他的故事。大家之所以知道黄香,就是因为他是个大孝子。后来黄香还成为了一代名流,誉云:“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孝于亲,所当执”的意思是,对长辈及长辈的亲人应该孝敬,没有什么理由,每个人就应该这么去做。传统中国启蒙教育的第一位是“孝”,在古代大户人家的祠堂墙壁上,往往都刻有“孝”、“悌”两个字。在这种严肃的追思祖宗的场合用这两个字,也是为了警示、提醒后人,要以孝悌传家,才能家庭和睦,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家庭,没有一个是幸福的。
孝,被称为是“百善之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最重要的美德。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强调孝道?现代社会不孝敬老人的新闻和“啃老族”现象,是不是说明我们在孝道方面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上“老”下“子”谓之“孝”,这是一个会意字,强调了血缘关系的延续性。如果说中国传统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社会的“领袖”,那么孝道的思想就是维持这个社会结构稳定有序发展的保证。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因此,只有孝道才能保证一代代人可以传接下去。
《说文解字》对“教”的诠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培养一个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一个孩子对长辈的尊重,同时也就培养了一个孩子对传统的尊重。任何文明的进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对传统的尊重,意味着我们才能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更好、更有益的创造。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孝敬父母是每个做儿女应尽的本分。古代在孝敬父母方面做得好的人,有可能被推举为官员,因为他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可以成为大家学习的楷模。如果你因为家里有老母要奉养,可以说明情况不做官,或者辞官回家。由此可见古人对孝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