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初年,秦始皇刚统一六国的时期,伏生因为非常精通《尚书》,声名卓著,被选为儒学博士。但是到了公元前213年,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第八年、第九年的关口,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开始焚书坑儒。伏生就冒着生命危险,把书抄在竹简上,藏在夹壁里。藏好了以后,伏生就逃命去了。汉朝建立以后,伏生辗转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从夹壁里找《尚书》。但是经过那么多年,书已经损毁了,这部书的一大半都没了。伏生就只能凭着记忆,整理这部残书。当时伏生岁数已经不小了,记忆力衰退,所以这部藏书恐怕也已经被他遗忘了相当一部分。
汉文帝时,政府弘扬和提倡经典研究,伏生保存《尚书》的事迹传到朝廷后,就被征召到朝廷去当官。但是,伏生在那个时候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先生了,他已经不可能出远门了。老先生既然来不了,朝廷就派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上门学习《尚书》。这个人就是晁错,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削藩策”,七国叛乱时被汉景帝错杀。等晁错赶到伏生那里时,伏生已经没有什么精力了再教育这个弟子了。伏生的女儿跟着父亲多少学过一点儿《尚书》,就由女儿口授给晁错。这一口授,大家想想,恐怕又得打点儿折扣。《尚书》非常佶屈聱牙,晁错用汉朝流行的隶书文字,把《尚书》记录了下来,结果是二十八篇。后又在民间发现了零零碎碎的一篇。所以,今文《尚书》一共是二十九篇。不过,这只是一部分《尚书》的命运。
虽说经过伏生的努力,《尚书》总算重见天日,但毕竟还是残缺不全的。那么,是否还能够找到《尚书》的完整版?历经岁月沧桑,《尚书》的命运,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在鲁国曲阜有个刘姓王,即鲁恭王刘余。他想扩建自己的宫室,而他的隔壁就是孔子的故居。鲁恭王打算把孔子故居的墙壁给拆了,把王宫扩建过去。哪知道,这一拆,发现夹墙里面居然有孔子的子孙藏的竹简,其中也有《尚书》。但是,这个《尚书》是用古文字写的,不是用隶书写的,所以就叫古文《尚书》,它正好五十八篇,比今文《尚书》多出一倍。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尚书》虽然命运坎坷,但是,毕竟传下来了,应该值得庆幸。只是《尚书》命运的故事还没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