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
个人的价值观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大都源于他所生活的社会,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等因素濡染和教化的结果。它具有稳定性,一旦确立,便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成为主体头脑中一种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会轻易改变。本节主要考察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满意度以及成功归因等几个方面。另外,本节还分析了中等收入者群体的价值观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
1 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是指人们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以及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的看法或评价,是针对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情感的流露。在早期对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集中在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概念、功能等方面。但是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社会迅速转型,人们对社会各种问题的态度明显不同,因此,近来对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研究,开始关注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社会态度。
在社会态度问题上,中等收入者群体与低收入者群体呈现截然不同的两极化趋势,稳定与不稳定,可以很好地概括这种两极化趋势。一般来说,中等收入者群体可以被看作现存秩序的受益者,他们具有较高且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较高,具有可供自行调配的休闲时间,从事脑力劳动,属于社会秩序的得益群体。他们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对比较满意,他们是现存秩序的得利者,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社会主流价值与现存秩序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趋向于温和的改良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他们通常不会支持极端的、激进的政治行动(如革命、暴力、造反等),而是主张渐进的改革模式,对新事物和新变化采取开放的、宽容的、相对主义的态度(何玲璐,2007:31)。而低收入者群体生活水平较差,他们更倾向于将自身的不得意归于“体制的原因,尤其当收入差距更多地与权力介入捆绑在一起的时候,更加大了低收入者群体对社会公平状况的不满,形成对执政党价值认同的阻滞因素”(赵光侠,2011:41)。本部分通过比较各群体对社会问题的一些看法以及对政府工作成绩的评价,了解各群体在某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上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进而探讨中等收入者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
表6-3描述了中等收入者群体和低收入者群体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从表中可知,中等收入者群体和低收入者群体除了在“有公平竞争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个问题上没有差异外,在对其他社会问题的看法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为了经济繁荣拉大收入差距”中,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中等收入者群体更倾向于反对拉大收入差距,而低收入者群体更倾向于为了经济繁荣拉大收入差距,中等收入者群体反对拉大收入差距的占5666%,而低收入者群体占4906%。在“财富是个人成就的反映”中,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虽然两者有很大一部分都赞同财富是个人成就的反映(中等收入者群体有4657%,低收入者群体有5403%),但两者相比较来看,中等收入者群体更倾向于不赞同财富是个人成就的反映,不赞同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收入者群体。在“努力工作能得到回报”中,两者赞同的比例都超过了一半以上,中等收入者群体赞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6541%,低收入者群体赞同这一观点的比例为788%,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出,中等收入者群体和低收入者群体在这一观点上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与低收入者群体相比较,中等收入者群体更倾向于不赞同“努力工作能得到回报”,两者大约相差8个百分点。在“聪明才干能得到回报”中,低收入者群体表现出了很大的赞同率,而中等收入者群体虽然也有很大的赞同率,但是比低收入者群体赞同的比例低12个百分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