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幸福来自于勤力奋斗 (1)

缺失的哲学课 作者:胡卫红


怎样成就幸福的人生?

柏拉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人们工作、恋爱、交友、行善,以及从事其他一切活动,无论是出于利己的动机,还是出于无私的动机,都是为了幸福这一终极目的,成功的人生不一定是幸福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一定是成功的人生。

怎样成就幸福的人生呢?柏拉图认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达·芬奇也认为,真正的幸福,只能从勤劳中得来,他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幸福是一种心灵体验,但这种心灵体验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来自于外部信息刺激带来的某种满足感。按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物质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较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可以获得较低程度的幸福感,需求满足层次越高,幸福感越强烈而持久。

物质需要是别人可以提供的,从富有的父母那儿,从慈善的施主那儿,从爱民的政府那儿,都可能获得物质帮助并满足物质需要,不过,自己赚钱自己花,满足感更强烈一些。

安全需要也是别人可以提供的,从敬业的警察那儿,从见义勇为的“侠客”和邻人那儿,从社会救济机构那儿,都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全保障。

爱与归属的需要也是别人可以有限提供的,但能否获得他人的爱,能否被群体所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表现,一个奋斗者,一个勤于工作的人,总是更容易被大家所接纳。

尊重需要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人们尊重的对象往往是凭借自身努力而取得事业成功的人,为了满足尊重需要,主要取决于自我奋斗。

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不仅取决于人生价值的充分展现,也取决于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知,在这方面,任何人都无法满足你的需要,一切全靠自己的勤力奋斗和勤奋思考。

马斯洛晚年,将需要理论又推进了一步,他认为,在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后,“而再往上就是‘超越性需要’(‘存在性需要’)”,所谓“超越性需要”,大概是佛家所说的“涅槃”妙境,或禅宗所谓“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即超越自我,化小我为大我,进入人我不二的境界。这完全依赖自我修持,好比饭只能自己吃、水只能自己喝一样,别人帮不上忙。

阿德勒跟弗洛伊德、荣格齐名,是现代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可以作为马斯洛的补充。阿德勒经过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有了目标并为之奋斗时,他将永远都到不了终点,因为外在世界的刺激对他产生的影响不断地变化,使他无法获得完全的满足。或者说,当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马上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说,一个人要想真正满足自己的需要,真正获得持久的幸福,到头来只能全然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

休谟说:“正是劳动本身构成了你追求的幸福的主要因素,任何不是靠辛勤努力而获得的享受,很快就会变得枯燥无聊,索然无味。”别人可以满足你浅层次的需要,但你尝到甜味后,很快就会厌倦,然后你终将发现,幸福的源泉存在于努力奋斗之中,舍此别无他途。

举一个例子:马斯洛并不是一个天生幸运的人,相反,他更像一个天生的“苦命人”。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7个孩子中的老大。父亲没有文化,酗酒成癖,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无知而迷信,性格冷漠暴躁,马斯洛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反倒时时遭受母亲的伤害。小时候,有一次,他捡回了两只小猫,母亲见了,大发雷霆,当着他的面,将小猫活活打死。马斯洛跟母亲的关系一直很恶劣,后来,母亲去世时,他甚至拒绝参加葬礼。由于父母的感情不好,经常吵闹,这更加重了家庭的冷漠氛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