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竺可桢则驳斥了科举制度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观点。与钱学森一样,竺可桢彰显了生产活动,特别是知识与生产结合,在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至于时文八股的束缚人的思想自由,消磨人的光阴,的确与中国科学的不能发达有相当影响。但从两宋到明清凡是有识见的人,从朱晦庵、文文山,到顾景范、袁子才没有不痛恨科举,鄙弃时文的。有许多学者最初作时文为了要功名,等到有地位以后,就可钻研他们所喜欢的学问去了。所以清朝虽以八股取士,仍旧无碍于当时汉学的发扬了,从此也就可以晓得科举制度,并非科学不发达的重要原因了。
据我个人的见解,近代科学即实验科学所以在中国不发达,是由于两种原因。一是不晓得利用科学工具,二是缺乏科学精神。实验科学的最重要工具,是人们的两只手。不用手无论什么实验也难得做的。希腊的科学家对于几何学、天文学贡献极大,但是希腊不能产生实验科学,也是因为希腊人鄙视劳动的缘故。希腊以后,罗马时代对于科学可以说没有什么贡献,不久就到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等到16世纪中叶,才产生了近代科学的开山祖师伽利略。
竺可桢认为,鄙视劳动是我国古代圣贤传统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造成知识与劳动的分离以及空谈心性、崇尚虚文的士大夫文化,中国和希腊都发展了前文艺复兴时期水平的科学,但都未发展出近代科学,这里的关键就在中国和希腊知识文明都鄙视劳动。因此他建议当时的国民政府,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观念,只有让知识与劳动相结合,才能发达科学、实现富强:
今日学校里边的学生还是和从前士大夫阶级一样,仍是嫌恶用手,嫌恶劳动。希望教育当局能够在小学里边,就改移学生这种观念,这种态度,使个个小学生得到相当用手的训练。成人以后,以能自食其力为荣,不以劳动为可耻,则将来不但可以增进生产,减少消耗,而且可以发达科学。
中国要讲富强,要发达实业,要追上欧美的物质文明,必须要发达实验科学。要发达实验科学,决不是仅仅买几座无线电、几架飞机所能了事,必得人人肯用他们的手来做实验,来做工作。
竺可桢认为,并不能一般地说作为“选贤机制”的科举制是坏的,但是,如果“选贤”依据的标准是脱离实际的“虚文”,如果这种“选贤机制”造成知识者与现实、民众与生产的隔绝,那么它就是坏的,而这也正是近代科学不产生于中国的原因:“归根讲起来,中国农业社会的机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科学。此种机构,到如今还大部分遗留着。人民一受教育,就以士大夫阶级自居,不肯再动手。在学校所习科目,只问其出路之好,待遇之丰,更不校量科目之基本训练如何,个人兴趣如何。把利害之价值放在是非之价值上。”
钱基博先生(钱锺书的父亲)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指出,中国之所以落到近代以来这样一个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并不是因为中国一般地缺乏艺术和学术,更不是因为读书人不“价值中立”,而恰恰就是因为中国的读书人一向就是个超越现实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就叫“士大夫”,他们的学术与艺术从根本上脱离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不关乎产业经营,甚至无须动手,这些人实际上也没有宏济艰难的真本领,即所谓“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这就仿佛今天的中国托庇学术与艺术之振兴,以为只要有一批专家好好做学问,中国的科学就不再落伍,但这是十足的梦话。因为鄙视劳动、鄙视动手、鄙视试验和实践的士大夫传统依然存在,所以今天的受教育者往往是一进入大学便思“考公务员”,凡属吃苦、动手、跑路的专业亦因为“出路不好”而令人望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