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从被动“受雇”到主动“管理生活”
-身处当前这个灵活多变的社会我们发现,过去曾为我们提供保障、维持我们个性稳定的支柱正在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这些支柱曾是我们的职业、我们与自身职业一体化的关系,以及我们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如今它们却变得不再那么牢靠了。
不仅如此,当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关系所能给我们提供的支持也变得越来越有限。当下,大家庭逐渐被小家庭取代,与此同时,离婚人数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夫妻选择不要孩子。
因此,《经理人杂志》撰文指出:“处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下,家庭这种组织形式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今时今日,没有任何事情会比维持、管理一个家庭显得更加困难。不仅如此,这一问题甚至已经涉及到了拥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共同生活的所有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其他一些经济类杂志的观点正好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新经济时代,一切都变得更具戏剧性。这在IT企业上升阶段以及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工作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对于从事这类工作的人来说,谁不在每周进行50、60甚至70个小时的工作,那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同事,背叛了决定整个企业未来的宏伟目标。在这样的气氛之下,根本不会有人考虑建立自己的家庭或是培养后代。”
在一些属于所谓“旧经济”的企业中,同样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他们要使自身的工作结构不断与那些“后起之秀”的项目作业结构相适应。《经理人杂志》言简意赅地指出:“照顾、教育子女以及其他一些家庭事务,都与项目作业的工作模式格格不入。就算你能对自己的那份工作进行精确的划分,将自己的时间分为‘工作密集阶段’与‘暂停阶段’,只要幼儿园里的传染病开始流行,或是你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失恋离家出走,你的所有计划就会立刻被打乱。”
上述这些看法可能多少显得有些偏激,但它们的确反映出当前社会的这样一种基本倾向:
我们的社会关系体系在不断缩小的同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脆弱了。家庭变成了各种复杂关系的集合体;“携手一生”的伴侣越来越少,人们开始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寻觅不同的爱人。
不仅我们的家庭关系、伴侣关系要承受“灵活的社会”所带来的负担,如果我们的职业迫使我们今天在德累斯顿,两年后到慕尼黑,五年后再去纽约工作,那么我们和他人之间的友谊最终也会演变成一种具有一定期限的关系。至少,你会感到自己缺少与朋友们相聚的日子。要知道,晚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或者一块儿跑跑步,这些绝不是网上聊天可以取代得了的。
我们的伴侣关系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考验。特别是在今天,许多女性希望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同时不愿意在经济上一味依赖自己的丈夫。因此,我们在未来必须不断地询问自己:我是否愿意为了我的爱人举家搬迁,同时放弃自己可能获得的职业升迁以及自我实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我们作出怎样的决定,结果都只能像谚语说的一样:狗咬尾巴,团团转。
我们越不愿让步,我们的伴侣关系就会越脆弱,我们也就越不愿作出妥协了。
对许多伴侣来说,找到一条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出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当前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社会中,妥协早已变成了一种禁忌。据此,奥帕斯沃斯基(Opaschowski)预测说:“终生的交往以及真诚的友谊在未来将越来越罕见。总有一天,保持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会变成我们的一项生存本领。”
那么,我们这种具有一定期限的伴侣关系以及友谊,是否会像那些几十年的、成熟的伴侣关系及友谊一样,为陷入困境中的我们提供支持与帮助呢?还是一旦我们陷入危机,这种相互利用的关系就会随之走到尽头?
如果我们身边的所有支柱都不再牢靠,那么我们只能从自身寻找必要的依靠。
“自身”在这里的意思,不是指我们应该缩回自己的蜗牛壳中,更确切地说,它是指我们应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问问自己:“什么对我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当然,“自身”也绝不意味着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美满的生活只有在团队、集体中才能获得。我们必须明白,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相应的,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家庭/交际”领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清楚自己愿意放弃什么,那么我们就能成功地构建这一生活领域。换句话说,只有在我们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之后,我们的努力才能更有针对性,我们才有希望建立起能够在困境中给予我们有力支持的社会关系。
你渴望提前退休吗?
感觉自身承受着过大压力的人,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之中,而且他们往往会把这些压力归结为个人问题。第一眼看上去,我们很难看出他们和其他失败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几个家庭主妇遇到同样的问题还可以理解,可一个年轻的失业者和一个52岁时被企业淘汰的高层管理人员会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尽管他们都失业了,可我们很难在他们身上看到什么共同点。
或者,一个是因为将日程安排得过紧,从而无法完成其他临时加入的项目目标的项目主管,一个是低学历、在多份散工之间来回奔波的普通劳动者,他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一个是为实现既定季度财务目标不断努力的销售经理,一个是独自教育子女却又无法同时满足孩子需求以及职业要求的母亲,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乍看之下,这些人身上毫无共同点可言。
其实,前面提到的这些人身上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他们都面临着时间方面的问题,都在和自身承担的各项要求作斗争,同时也都很容易失去内心的平衡。如果来自外界的精神压力成为一种常态的话,他们会渐渐失去对生活的兴趣。不仅如此,他们的健康还会受到损害,工作效率也会降低。总之,这种压力过大的情况绝不是个别人遇到的问题,舆论就过去几年里承受高压力的人群中出现的“崩溃”现象所进行的讨论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崩溃”现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 我不得不承担各项超出我能力范围的要求。
· 在试图达到这些要求的过程中,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以致我最终无法满足外界对我提出的这些要求。
· 我进入了一种自身被彻底耗尽的状态,目前无法再享受生活了。
类似的一些表述说明:外界对我们提出的这些要求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经常性的。如果一个人长跑时运动过量,他可能会在第二天清早抱怨肌肉疼痛,但绝不会抱怨自己患上了“崩溃”综合征;类似的,如果一个员工偶尔要工作到很晚,他最多会在第二天感到身体疲惫,但他是不会觉得自己患了“崩溃”综合征的。这说明:
那些令人“崩溃”的要求,一定是长期伴随在我们身边的。因此,这种身心彻底透支的状态,只有在我们的生活状况发生改变,或是我们决定以其他方式对待外界要求时,才能得以改善。
此外,越来越多忙碌工作的人希望在50岁时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同样是当代社会压力过大的一个标志。那些向读者许诺能够令他们在50岁时衣食无忧的图书越卖越火,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我希望在50岁时退休”,这样的想法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信息?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来说,自身的工作已经不再是挑战,而是外界对自身的一种苛求。他们认为这样的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意义了,它们只能带来压力与痛苦。就算完成了这些工作,他们也无法像从前那样从中获得快乐与满足了。
不仅如此,这种在50岁退休的想法同时还是生活失去平衡的一种表现。其中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男性和女性同样都面临着“崩溃”综合征的威胁以及提早退休想法的困扰,这不存在性格区别。就连“中年危机”这一典型的男性问题,如今也开始降临在女性身上了。
自从女性不再把婚姻与生育作为毕生的目标以来,她们的生活就变得更为自主与丰富了。这一点在女性30~40岁的阶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这一时期往往是女性决定是否在职业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时期。这一阶段,在生育子女方面,女性面临的问题要比男性尖锐得多。首先,从35岁开始,女性在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传递给她们的信息,是应当尽早进行生育。这时,许多女性的内心会陷入矛盾之中,因为对她们来说,家庭与事业往往难以协调。
无论女性在这一阶段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她们的决定往往都是“错误”的。如果选择了生育后代,她就很可能在几年后因为当初放弃职业升迁而陷入心理危机之中;同样,如果她放弃了生孩子,则很可能在40岁时面临“中年危机”,因为那时她的这一决定已经无法改变了。可以说,女性最终要面临的很可能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境地。正因为如此,女性们应该在30~40岁之间的时候多考虑一下这样的问题:“我想要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才是真正重要的?”
没有一成不变的答案
生活励志类书籍的走俏以及类似电视节目的热播,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我们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对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管理生活的建议的需求,似乎永远无法得到满足。
不仅如此,我们往往还期待顾问们给出尽可能简单、易于理解的答案,毕竟我们的生活已经够繁重了。如果自己获得的建议能像汉堡包一样易于接受、消化,那真是再好不过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愿意听到“在……的前提下”或是“假如……您也许可以……”之类的话,我们希望获得一条明确的准则:“首先你必须……之后你要……”
可是很遗憾,我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的生活不是一碟简单的饭菜,只往盘子里加点盐、胡椒是远远不够的,“生活”这道菜所需要的调味品,比起这些来要多得多。
或者我们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哪种食谱,我们只需要照着去做,就可以实现完美的生活。我们必须找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标准来调配生活的四个领域——“工作/成就”、“思想/文化”、“身体/健康”以及“家庭/交际”。这里涉及的终究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尽管我们所有人都要面对社会的变化,但每个人自己的生活永远都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