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个人职业经历,程序员辞职写作出书的故事。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徐沪生,江苏东台人,1990年出生。201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系,做了两年多的程序员,2014年辞职写作,现在出了两本书,在准备第三本。
既然我后来要辞职,那当初为什么会选这一行呢?
这得从当年的高考说起。
我是2008届的江苏省高考考生。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方案忽然改革,从原来的“3+2”模式变成了“3+0”,从前考语文、数学、英语,外加文理选两科,现在不管文科理科,只考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从我们这届开始执行新方案。
从前考五门,总分有七百多分,现在只考三门,总分才四百多分。我们江苏省的考生非常多,2008届有近六十万人。算下来,分数密集的地方,一分之差就有三四千人!考数学的时候,粗心大意做错一道大题目,二三十分没了,可能就从一个很好的名牌大学,一下子连本科也上不了了。压力太大,人人自危。尤其我们物理、化学成绩很好的,等于砍掉了左膀右臂,还靠什么拉分数?
我的高中是在江苏省东台中学读的,是我们东台市的市重点高中。我在强化班,中考时候全东台市分数最高的那一拨人,理科成绩都特别好。平常卷子,无论出题多难,数学、物理、化学总有一堆人考满分,平均分能比普通班高出二三十分。我们就靠数理化拉差距了。但现在不考物理、化学了,怎么办?单靠一门数学拉分数吗?但我们语文、英语并不出众,甚至有些人偏科厉害,语文很差。之前有五门,如果考砸一门,还能靠其他科目补上来,现在只有三门,考砸一门就彻底完蛋。
就那个时候,班主任推荐我们走奥赛保送的路。因为奥赛更适合我们理科强势的学生。班主任说,你要是拿了一等奖,保送大学,就不用参加高考了!现在高考风险太大。
我觉得很有道理。人应该扬长避短,既然我数理化成绩更好,干嘛不发挥自己的特长?于是,特意调查了一下我们学校历届奥赛的得奖人数,发现信息学的得奖率最高。信息学就是编程,写程序。跟数学逻辑有点相关。我急功近利,为了能被保送,不用高考,放弃了很喜欢的数学奥赛和化学奥赛,一门心思学编程,写代码。
拿奥赛一等奖的整个过程还是很辛酸的。全江苏省排名第四十四,怎么会容易?具体的,我在之前出的第二本书《少年啊,前路漫漫》里写过了,开头第一篇文章就是,这边就不再啰嗦了。
拿到信息学奥赛一等奖后,按照我们江苏省的政策,可以报名参加一些大学的保送生考试。当时我报考了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其实我一直很想去复旦的,可惜复旦的保送生考试报名很早就截止了。
考完成绩出来,清华我没考上,笔试就没过,差了九分,根本没能去北京面试。其它三个学校我都考上了,最后选的上海交通大学。
填保送生考试申请书的时候,出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我以为可以随便填专业,哪个专业好就填哪个专业。比如清华,我想填建筑系,同济,我想填土木工程。结果班主任说,我是信息学一等奖保送过去的,必须要填编程相关的专业,软件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之类,不然其它的学院根本不会要我。
我想也是。没办法,就都填了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