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流”的社会学价值
1830-1842年,孔德发表了重要的六卷本著作《实证哲学教程》(The Course in Positive Philosophy)。在第四卷里,孔德提出了“社会学”(Sociology)这一概念。孔德的“实证哲学”强调以事实为依据,采用观测、实验、比较和历史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可以获得与自然科学相媲美的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迄今为止的主流社会学基本理论,依然建构在孔德的思路之上。
孔德的思路是什么?法国著名思想家雷蒙 ·阿隆( Raymond Aron)在 1967年出版的《社会学主要思潮》一书中这样评述道:“静力学和动力学是奥古斯特 ·孔德的社会学的两大部分……社会静力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社会动力学叙述这一基本秩序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
简单说,孔德的思路就是比照牛顿力学体系的“葫芦”,为社会学“画瓢”。静力学,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动力学,用来分析社会演化。你会说,这不挺好的吗?好是好,但在今天互联网的背景和氛围之下看,孔德搞错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他把个体当作物理学的“质点”。虽然传统社会学也分析所谓群体、家庭、团队、组织;但把个体当质点看,就必然会把情感、欲望、意图等等,仅看成个体质点的“参数”,而忽略内在的丰富性(这一点,认知神经科学大有用武之地)。彭特兰认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框架,“我们停留在 18世纪。”为什么这么说?他引用亚当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指出,人出于本性不仅交换物品,还交换想法、帮助和同情之心。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洞察。我们一直在使用“旧的思想底座”,且浑然不觉。彭特兰抓住了一个朴素但至关重要的概念——想法( idea)。
“想法”,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字眼。人们念出这个词汇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两件事:其一,想法是“个人”的事情;其二,想法稍纵即逝。
在彭特兰这里,“想法”以及“想法的流动”是探查人类交互秘密的钥匙,通过测量想法流,可以就社会构建、团体形态改变、人际交往获得启发。
彭特兰认为,“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启了一场可与印刷和互联网所带来的革命相比肩的伟大旅程。我们第一次获得真正了解我们自身和社会是如何演变所需要的数据。通过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我们将有可能构建一个没有战争或金融崩溃的世界,一个快速发现和遏止传染病的世界,一个不再浪费能源、水和其他资源的世界,以及一个政府是用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