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总会屋"是日本特有的现象,历史悠久。1903年左右,一些类似"总会屋"的不法行为就已被报纸曝光。二战后,盟军占领军按照民主化、公司化的思路对日本经济进行了改造,大一点的企业都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每年6月召开的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由于面向公众公开募股的大公司股东非常分散,即使是大股东其持股比例达不到绝对控股的50%。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在生产线管理等方面是行家里手,缺乏媒体公关和危机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不善于应对股东会上的不同意见,有一些"混不吝"就利用这一点,买入少量公司的股票,获得了参加股东大会资格后,以将在股东大会上制造麻烦来要挟企业管理者,这些人就是"总会屋"。
为回避矛盾,日本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会选择妥协,向这些闹事的人支付一定的"和解金",以换取他们的"合作"。"闹事—谈判—收钱"还是"总会屋"的初级形式,更高级的"总会屋"们会介入公司内部权力斗争。那些获得他们支持的管理人员掌握公司大权后,就通过支付"咨询费"、透露内幕消息等方式回报他们。至洛克希德案发前的1975年,日本"总会屋"的人数已达到5000人,成为妨害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日本正常运作的重要"毒瘤"。1981年日本修改商法,以期打击"总会屋"。日本证券交易法也规定,严禁证券公司向"总会屋"、"暴力团"等组织提供融资,不得向他们的账户划拨交易利润。然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日本的经济领域,在财源上逐步摆脱了对右翼政治团体捐赠、施舍的依赖,具备了从公司企业身上聚敛搜刮财富的"造血"功能。)
(1977年6月2日东京地方法院审判洛克希德案时出庭的儿玉誉士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