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1)

看法与说法 作者:李瑞环


《渴望》这部电视剧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鸣,带来如此积极的社会效果,这在我国电视创作史上是罕见的。《渴望》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我国电视剧、电影的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思想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各级领导干部,都可以从中得到应有的鼓舞和启迪。一部描写平凡生活的电视剧,产生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很值得深思,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文艺作品首先要让人喜欢看,其次才谈得上教育人,这就是常说的寓教于乐。我们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诚恳宽厚、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艺作品应当着力表现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渴望》很好地表现了这个关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脱离生活,而是更典型、更普遍地反映生活。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真诚。创作者应善于运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善于从自己周围的人那里获取信息,确定应该写什么、怎么写。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同电视剧〈渴望〉剧组人员座谈时的谈话》(1991年1月8日)

群众喜闻乐见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对文艺是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最终检验。

要正确衡量和评价文艺作品,还必须处理好领导、专家和群众之间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一般地说,领导、专家标准和群众标准应该是一致的,领导、专家在评价一部作品、一场演出时,应该反映群众的呼声,表达群众的心愿。但是,目前这方面有些不正常的情况,比如,有些演出不卖座,有些领导和文艺工作者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抱怨观众水平低。有些演出爆满,观众排队买不到票,有些领导、专家却不以为然,甚至指责为迎合低级趣味。这些情况,原因当然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艺术终究属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是文艺创作的出发点,也是对文艺是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最终检验。物质产品讲求适销对路,有些精神产品群众不喜欢、不接受,也不能总是抱怨群众水平低,没有欣赏能力,而是要在自己的产品上找原因,即使群众对某种文艺样式缺乏欣赏习惯,也应该帮助群众提高欣赏能力,做好普及推广工作。我认为,今天的问题不是“曲高和寡”,而是“曲低和寡”。中国的文艺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必须有自己的形式,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5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要吸收外国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做到“洋为中用”。但外国的东西只有经过消化吸收,和我们的民族特点相结合,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真正为我所用。歌德说过,民族性就是世界性。越是民族性强的东西,不仅越受本国人民的欢迎,也越能走向世界,跻身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我国的文化艺术有着光荣的传统,我们应该自信、自爱、自重、自强。

《齐心合力繁荣文艺——在天津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文艺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986年6月28日)

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团结起来,繁荣文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