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不仅引发了人文精神讨论,而且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性也已遍喻社会。“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诸词终于在20世纪末进入汉语,但这些名称概念(从“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到“人文科学”)学理内涵该怎样理解呢?它们在根本上归属人文科学原理。就其主要方面而言,人文主义(humanism)归属于思想史范畴,同一大类的还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人文精神等,它们表现为社会思潮和思想主张立场。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是指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现代三大知识类型之一的人文科学中特定的某一门(the)学科。例如,伦理学属于人文科学中的一门人文学科。这可以表述为:伦理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伦理学属于人文科学。但是严格说,不能采用“伦理学是人文科学”语式来表述。由于人文学科的教育语义早于其科学研究语义,因而也可以把人文学科主要归属于教育学教学科目分类(19世纪以后人文学科才正式获得科学研究语义),人文素质概念即定位于人文学科教育原理。人文科学(the human sciences)则是从哲学高度对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内的人文活动原理的系统研究理论。
上述三类研究不能彼此取代,例如,人文科学不能取代人文学科的功能。相反,三者总是相互关联的:人文科学总要依托人文学科教育形态,并且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
就总体而言,人文主义、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论域的形成与突出,是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现代性(modernity)的现象。尽管人文主义与人文学科在东西方都有其古典形态,但是,脱离现代化背景、非历史地将古代人文传统形而上学化,只会模糊与遮蔽人文思想的现代性特质(详见本书中编)。
人文思想是对现代化的回应。人文主义对现代科技商业主流的抗衡,在学术与教育思想中反映为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自觉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相区分的方向。这一区分至今仍在继续中。作为学科学术分类,“人文学科”与“人文科学”词语迄至20世纪80年代才确定地进入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落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现代学科分类进入中国近一个世纪。[尤西林:《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学术月刊》,1998年第7期。另据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2页)统计,大陆最初一批人文学科理论文献为:顾晓鸣《“人文问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刘少泉《人文科学要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尤西林《人文学科及其现代意义》(未定稿)(《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景天魁《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人文认识”一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海外虽早有唐君毅《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分际》(台北学生书局1975年版),但从林毓生《中国人文的重建》(1982)与余英时《文化建设私议》等文来看,人文学科观念在80年代,台湾尚处在启蒙阶段。香港虽早通行“humanities”一词,但从张灿辉《人文与通识》(香港突破出版社1995年版)中可知,直至90年代,汉语“人文学科”仍是香港学术教育界探讨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