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子:那感觉又该怎么解释呢?像味觉之类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吗?
老师:洛克也举过这个例子噢。婴儿在懂得运用理性,以及在学会说话之前,就知道什么是甜的,什么是苦的。不过,这还是与经验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婴儿吃到甜的东西会开心,吃到苦的东西就会皱眉或放声大哭。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才开始懂得区分甜与苦。
一郎:的确和一般所熟知的甜和苦不同,若是首度品尝到的味道,没试过就不知道了。光是说“甜中带苦”,又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
老师:就是啊。如果“甜中带苦”的观念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任何人在尚未实际经历之前,都应该有所共鸣才是。这里就以洛克的表现方式,来总结一下他否定天生观念的理论吧。首先,我们是否能说孩童在达到能够思考、了解或同意的年龄时,心中已存在如同被雕刻下来的、刻印般的内容?然后,我们是否能说他们不知道这些将来会成为源自上述刻印的知识及推理基础的概念?
而且,有没有可能哪个人并不知道至少他人都知道的事情?又或者,若上述的刻印是天生的,那么从最不会受到他人意见或风俗习惯左右的孩子身上,应该最能被毫无遮掩地清楚彰显出来,事实上是否彰显出来了呢?
稻夫:像圆形不是四角形或“1+1=2”这类理论性的事例,正如他所说的没错。但是,善恶这类道德事例又该怎么解释呢?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与生俱来的本性,或者说天生的东西。
老师:洛克也否定这一点。换言之,他质疑“所有人意见一致的道德原理等存在的可能”。好比维护正义或守信等,在道德上永远是正确的吗?战争就是以正义之名发动的。黑帮也是在收钱之后,信守约定去干坏事的。
纯子:所以说,每个人的道德观都不同。
老师:正是如此。那么接下来,我想以稍微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检视这个观念的本质。洛克将所谓的观念区分为两大部分,那就是“单纯观念”与“复杂观念”。
一郎:有什么不一样呢?
老师:一言以蔽之,两者的关系是单纯观念调和后,形成复杂观念。我们来看看其中的顺序吧。接受单纯观念时,理性可说是被动的。换言之,这和是否为本身所愿无关,只是强加之于心罢了,就像我们无法拒绝或变更镜中影像一样。
稻夫:意思是,来自于五感的东西?
老师:先这样理解可能比较好懂吧。根据洛克所言,我们所谓的知识,实际是由性质、样式和范围三要素所构成。好比通过感官所获取的性质,会通过视觉或触觉单纯进入观念之中,比如冷的、热的或是软的、硬的等。通过不同感官进入的就是单纯观念。
纯子:就像是知识的素材呢。
老师:是啊,我们就是凭借上述的感官或反省,在心中浮现出单纯观念。在单纯观念累积后,加以比较结合的能力就是悟性。正是悟性,建构出复杂观念。
稻夫:老师,刚才说我们是通过五感获取单纯观念,那部分可不可以说得更详细一点儿?
老师:好的。提到将物体知识输入理性的方法,除了上帝赋予人类的下列五项,不做他想。那就是听声、辨味、闻香、见物和触摸这五感。而认知单纯观念的方法有下列四项:凭借单一感官进入心灵的观念,凭借多数感官进入心灵的观念,单纯凭借反省所获得的观念,还有凭借所有感觉和反省在心中所浮现的观念。
一郎:说到凭借单一感官进入的,像是色彩吗?
老师:色彩或是光线,红、蓝、黄,等等。香气、味道、热度也是如此。不同范畴又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所以这里谈到的单纯观念不计其数。
纯子:那凭借反省所获得的观念呢?
老师:感知与意图。感知在此是指思考,而思考能力是悟性。意图的力量就是意志。
稻夫:意图的力量就是意志?
老师:意图=想法,把心中所想化为可能的力量就是意志。在此顺便说明,所谓凭借感觉与反省所获得的观念,就是快乐、痛苦或不安等。
一郎:我现在很清楚单纯观念了。可是,把那些东西加起来就形成复杂观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