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清代,共有6472人得入翰林。这样一个高层次的庞大知识群体,对社会影响之大不言而喻。清代,靠无限专制的政权组织维持统治的模式的潜力已发掘殆尽,所谓“康乾盛世”无疑是中国传统文明模式的回光返照,是不可再现的辉煌。与此同时,一种崭新的文明模式在西方崛起,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西方文明扣击国门之时,我们所面对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自此,西学东渐,事变日亟。翰林群体也必然出现分化。虽其中大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保守官僚,但仍有不少人以天下为使命,以自强、求变为取向,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中坚作用。从林则徐到曾国藩,从李鸿章到张之洞,在救亡图存的行列中,到处都活跃着翰林的身影。
辛亥鼎革,清朝祚终。翰林院也与之偕亡,但翰林群体仍在。民国初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仍不难觅得翰林踪迹。譬如,学界翘楚有教育总长蔡元培,政界首领有北洋总统徐世昌,商界巨擘有民族实业家张謇,军界名将有湖南督军谭延闿,外交领域有外交总长颜惠庆等。
由于学术世家的形成,翰林后裔的文化优势也不容低估。民国时期,活跃于文化界的精英中,不乏翰林传人。如清代首科状元傅以渐后人、著名教育家傅斯年,翰林吕凤岐之女、女子教育先驱吕碧城,翰林张佩伦之女孙、著名作家张爱玲,庶吉士周福清之孙、著名作家鲁迅(周树人)和周作人等。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翰林后裔仍不乏各界翘楚。如末科探花商衍鎏之子、国学大师商承祚,学术巨擘俞曲园曾孙、红学大师俞平伯,军机大臣瞿鸿禨之孙、社会史大家瞿同祖,嘉庆状元赵文楷后人、四世翰林传人、佛学大师赵朴初,宗室翰林毓隆之孙、国学大师兼书法大家启功,溥仪帝师陈宝琛侄孙、经济学泰斗陈岱孙等,体现出翰林世家明显的文化优势。
综上所述,翰林院与翰林的辉煌已成往事,但却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盘点、评估这笔财富,使其惠及当世并启迪后人,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不容推卸的使命。现将笔者近年来撰写的有关三十位翰林与翰林后裔的文章予以汇总,其中翰林二十人,后裔十人,分为上下两部分合集推出,以飨读者。限于水平与识见,实难表其神采光华于万一,只望引起读者雅兴,以收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