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艘驱逐舰在距离福岛县15千米的海面上营救了一名60岁老人,他在海啸中被冲走,紧抓着自家房子的屋顶在海上漂了两天。
——有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遭海啸卷走4天后奇迹般生还……
不过,也有一些人为了逃命不惜推开“挡路”的老人,暴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
刚到灾区,张小军的第一印象是“灾情很重”。在沿海地区,张小军看到许多木制房子被海啸冲毁了。不过,一些受灾不太严重的村子自动组织救援队伍过来救援,大都由长者带领,清理废墟、挖掘和处理尸体都很有程序性,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
重大自然灾害是对一国武装力量的“大考”,但日本自卫队这次的成绩并不理想。
据冯武勇及同事的观察,日本自卫队第一时间反应迟缓,准备仓促,救援手段并不十分得力。
在震后初期几天,日本自卫队出动的规模有限,行动也略显迟缓。在震后22小时,包括新华社记者在内的许多媒体即进入灾区。但在接近灾区时,记者们都感到非常奇怪:虽然车载广播中不断报道自卫队出动的消息,但在当地道路上却看不到什么自卫队的车辆。
在灾后初期,记者们在多处灾区现场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援救队伍。在南三陆町、女川町和荒浜海岸等重灾区,大片废墟空空荡荡,只有少量自卫队和消防队人员活动,缺乏大规模、有组织的救援。记者行走在废墟中时,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残垣断壁间死一般的沉寂。
日本自卫队给人的另一个印象是救援手段不足,甚至要靠原始的“肩扛手抬”。
本来,日本是多地震、台风和海啸国家,一向以重视防灾著称,并给世人留下“在救灾中重视使用高科技手段”的印象。但是,记者们在灾区现场看到,日本自卫队基层部队普遍还是靠手工劳动开展搜救。在南三陆町和大槌町,他们的工具主要是木棒、铁锹和电声喇叭,并没有携带生命探测仪等装备或救生犬,也未携带工程机械,“肩扛手抬大声喊”仍是日本自卫队基层部队的主要搜救方式。
救援手段的问题还体现在装备使用方面。例如,日本自卫队的给水、炊事、发电、通讯和医疗等车辆装备,原本应在灾后初期发挥宝贵的“救急”和“保底”作用。但记者们在灾后初期的各地灾区却很少见到自卫队将此类车辆用于救援。
另外,此次海啸造成沿海地区严重受灾,港口设施普遍受损,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登陆舰、气垫船等两栖舰艇原本应有很大用武之地,但在灾后初期,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仅在宫城县沿岸出动过几次气垫船运送物资。
灾后初期,许多城镇遍地废墟,工程车辆难以进入,空运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日本自卫队的重型直升机在这方面也未能发挥作用。在大槌町等地,直至震后一周,当地才通过“由外到内”的方式逐步清出几条道路。
总而言之,在灾后初期的救援行动中,日本自卫队不仅未能充分动员,而且似乎缺乏总体协调,效果不明显。不过,自灾后10天开始,日本自卫队的救灾工作已有一定改观。冯武勇在南三陆町看到,日本自卫队人员数量明显增多,而且医疗、给水、炊事和工程机械等装备俱全,并在当地主要避难所旁边开设了机降场。在岩手县的大槌町和山田町等地,来自北海道的第7师团和第5、第11旅团部队在救灾,并携带了部分推土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这些部队的后勤车辆也已开始为民众提供饮用水和少量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