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3)

康德传 作者:曼弗雷德·库恩/著 黄添盛/


这部传记将比既有的传记更加凸显这些视野。换句话说,这将是一部康德的思想传记,旨在呈现康德的思想生活如何扎根于他的时代。在某些方面,这样的处理方式类似于施利普(Schlipp)、弗莱斯肖韦尔(Vleeschauwer)与瓦德(Ward)等人的康德发展研究,而关于康德世界观(Weltanschauung)的讨论,也见于克朗纳(Kroner)以及贝克(Beck)的作品。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较不着眼于康德的标准哲学作品,而专注在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们和在哥尼斯堡、普鲁士、德国、欧洲乃至北美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关联。在不忽略康德的生平与著作代表性传记细节的前提下,我将以康德的知性之旅为叙述的轴线,从“牛顿物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较狭窄的理论兴趣,谈到对于启蒙的“世界公民”的道德目标的哲学辩护。

就像福伦德与古留加一样,我的叙述方式会尽量让对于康德研究不甚熟悉的人也可以了解。即使是对于当前康德哲学的讨论或是哲学本身的复杂问题很陌生的读者,也会觉得这是轻松易读的书。康德的生平本身就相当有趣,我不像福伦德或其他人那样,只想重现康德的晚年,我想着重于正在构思《纯粹理性批判》的年轻哲学家。我希望因此会浮现一个多面向的康德,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像尼采所说的哥尼斯堡里的“中国人”。(66)

我们从康德的生平里,几乎可以看到18世纪所有其他重要人物的生平,例如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休谟(David Hume)、腓特烈大帝、凯瑟琳女皇等,他们的一生和康德的生活多少都交织在一起,有时候还很错综复杂。的确,我们从康德的传记里学到的至少和从任何知名人物的传记学到的一样多,甚至比他们的传记还要多,因为康德的性格是他自己有意识地打造出来的。这一点我们将在下面可以看得很清楚。他与蒙田(Montaigne)以及其斯多亚学派的前辈们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责任不是制作书本,而是制作人格,我们要赢得的不是战役与疆土,而是我们行为间的秩序与安宁。真正的大师杰作是一个合宜的生活方式”。康德的生命是否“合宜”,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你认为哲学应该对于认识生命有所贡献,那么康德的生活应该会让你拍案叫绝。

我并不完全明白为什么传记对那么多读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他们只是对一个“著名”的人如何生活感到好奇吗?是在满足偷窥大人物骯脏的小秘密的欲望吗?是一种逃避现实,一种精神上的替代,一种有知性偏好的人莫名的浪漫情愫吗?或者是在寻找我们自身生命意义?目前坊间充斥着“自我成长”的书籍,显示追求卓越与成功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通常人们认为有成就的人已经达到了这种捉摸不定的目标;而成功的哲学家大概思考过如何成为成功的人,或许可以带来最多的启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