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和之道(3)

学箭悟禅录 作者:欧根·赫里格尔


转眼间,学四书讲四书已经五年多了,开始并没有觉得儒经有多深,而且心底里多多少少有点瞧不起圣人,看不上儒经,只是觉得身为中国人对本民族的经典如此陌生是一种耻辱,想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熟悉熟悉而已。没想到越学越讲,对儒经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对圣人也越来越敬佩,而身心家庭的变化更是前所未有,觉得实实在在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

记得在年纪尚轻的时候,我心里有个隐隐约约的愿望,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找到一种无所不包的学问系统。讲完《中庸》,我觉得要找的这个大学问系统,我们的古圣先贤在二千多年前已经建立了。尤其后来我得到清代大儒四川人刘止唐的学问传承,对何谓圣学才有了更清晰的了解。随着讲学的深入,以毕生的努力去践行圣道、弘扬圣学的心愿油然而生。而来书塾与我共学的诸君,其好学的精神与无私的奉献也是促使我坚持讲学的最大动力。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至于我自己所写、所译、所述、所编的东西,虽然也曾参考过很多资料,但总有择而不善,或善而不精的地方,尤其是在谈自己领会的地方,领会不深是肯定的,错解与偏见也是难免的。

在校改过去的稿子时,我常常发现有不少错解的地方,而想到我的一个错误,经过印刷品的放大,会成为无数的错误,同时还会贻害到无数人,就不会有勇气去传播了。但又想到,经典的原文仍在,我只是一个译者,译得对错好坏自然跟译者的素质有关。高明的读者自然不会受蹩脚的译文影响,况且自古翻译解说经典的人多如牛毛,一人的错解会被他人纠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既然写、译、述、编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那么将其内容出版流通,不是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他人的指正吗?建立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我着手整理汇集自己过去所写、所译、所述、所编的文字。而将我对圣贤之道的一点感悟记录于此,以为总序。

2010年7月8日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抱一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