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农民家史 作者:侯永禄


尊敬的朋友,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一部长达70多万字的普通农民的家史。他的作者,就是我们最敬爱的的父亲:侯永禄。

父亲是陕西关中一位极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农民。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淳朴勤劳的中国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他极不普通,是因为他一手拿锄头,一首握笔杆,利用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之余,写日记,记账目,撰随笔,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而眼前这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农民家史》,更是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1984年4月,父亲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村干部。这时的关中农村,早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再也不要准时按点地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了,再也不要着急忙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了,而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父亲心想,人总不能整天只是吃饭睡觉吧,而应该做些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在母亲的支持下,他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当上了路一村的“义务邮递员”。父亲又想到,家里已由几十年前孤儿寡母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有着10多口人的大家庭。如果能把自己走过的坎坎坷坷、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家史的形式比较系统地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不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从此,撰写家史,成了父亲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父亲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文字资料,为他撰写家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素材。1940年12月13日,年仅9岁、正在上小学的父亲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2004年12月24日,整整写了64年。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年仅17岁、正在合阳简易师范上学的父亲开始记家用账。每笔收支,都要入账,一直记到到2004年12月21日,整整记了57年。父亲喜欢记“随笔”,平日的家长里短,瞬间的心得体会,都信手记下来。短的不到100字,长的可达1万6千多字,共写了757篇,共计62万余字。父亲喜欢写家书,他保存的和子孙们的往来信件,共1000余封。上世纪60年代的书信放在书箱里,竟然珍藏了40年。父亲喜欢剪贴报刊,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便收集起来。他积攒的“报刊剪贴”本,总共有100多本,装了满满的一大箱子……

撰写家史,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无论在路井老家,还是去韩城、西安、延安、兰州儿女家,他都钢笔不离手,稿纸不离身。一有空闲,就和母亲回忆往事,查阅资料,动笔成文。每写一个“回目”,从起草到定稿,都要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在稿纸上写作,不像在电脑上敲击键盘那样方便。每修改一次,都要用钢笔重新抄写一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经过20多年的笔耕不辍,到2004年底,父亲撰写的家史长达70多万字。

2005年春节刚过,父亲突然肺部感染,病情加重。在去西安西京医院治疗的前夕,他还挣扎着拿过日记本,在上面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二○○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早上七点起床”17个歪歪扭扭的字。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笔迹啊!面对病魔,现代医术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奈,回天乏力。3月13日5时3分,在老家门房的土炕上,父亲静静地躺在他平时写字用的炕桌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75岁……

父亲去世后,整个大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家人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料理完丧事,让父亲数百万字的手稿早一天付梓出版,成了全家人的共同心愿。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长孙侯亮,利用课余时间,拿着他爷爷生前留下的日记、账本、随笔、信件、家史等文字资料的照片、光盘以及复印件,穿梭于多家出版社之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