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也可能在自己没有缺失的情况下感到悲伤,而您悲伤的原因也许仅仅是由于您目睹了他人遭受的缺失。
这种情形叫作怜悯(compassion),或同情(sympathie)。这两个词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的词根是相同的——pathos,即遭受痛苦。
然而,在现代法语中,“同情”一词已经失去了“遭受痛苦以体贴他人”这层意思,人们只在对死者家属表达慰问时会使用此义,相应的表达为“我对您表示深切同情”(用法已过时)。
当今的精神科专家和心理学家们也使用“同理心 ”(empathie)一词来说明这种心理。该词的词源与上两个词接近,词义是指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的情绪及其成因(由此,具有同理心的一方就会感受到对方一部分的情绪),属于情商的构成元素。
当遭受缺失的悲伤者是对您特别重要的人,或他/她与您有着诸多共同点,那么您的同情心就会更加显露。但如果您对全人类有着强烈的同胞情怀,那么您就更可能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产生同理心(您理解他们的情绪)和同情心(您也感受得到他们的情绪)。这些陌生人可能是电视新闻中自然灾害的受灾者,也可能是身处战乱和饥荒的悲苦人民。17世纪的道德主义者和一些心理学家会说——也许有些道理——这种同情只会把我们自己和受害者们混为一谈,当为他们哀哭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为自己哀哭。但若这种同情让我们去帮助这些人,混为一谈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罗贝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导演的电影《意大利之旅》(Voyage en Italie)便是同情/认同的极好范例。凯瑟琳(由英格丽·褒曼饰演)和亚历克斯(由乔治·桑德斯饰演)是一对富有的英国夫妇。他们来到了战后的意大利旅行,对外称是处理遗产继承,实则试图借旅行挽回他们日益破碎的感情。旅途中,他们随意大利朋友来到了庞贝古城的一处遗址,当时正好有一队考古人员在挖掘因维苏威火山喷发而遇难的人的遗体,使它们在二十个世纪后重见天日。考古专家们挖出了一对夫妇的遗体:男人和女人并排躺卧着,紧紧抓着对方的手一同面对死亡,而男人最后的姿势就是在试图保护自己的爱人。看到这一幕,凯瑟琳崩溃大哭,而亚历克斯作为上层社会的英国绅士,立刻叫妻子不要再哭了(为了不让意大利朋友尴尬)。后来,两人独处时,亚历克斯承认,他也很感动。
这个例子中,亚历克斯夫妇表现出的不仅仅是对陌生人的同情,还有对死者的同情,正如电视在播放灾难片或屠杀死难者的纪录片时我们的反应。